上海歌舞团前天举行一次原创节目比赛,14个节目均出自青年演员们的创意和编排,覆盖了民间舞、古典舞、当代舞、现代舞和芭蕾舞。到场观摩的黄豆豆也被感动,对演员们的作品给予了“很真诚,为大家鼓掌”的评价。上海的专业舞蹈团体,缺少专业编导已经将近20年了,突然冒出一批由演员们创作的作品,尽管还显得有些稚嫩,却让人看到了新的方向。
编导队伍 不复存在
也许是文艺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就停止了编导队伍的充实和更新。等到老编导们退休之后,创作队伍就逐渐不复存在了。院团无编导,新作品只能邀约创作。这么多年来,3家专业团体陆续推出的舞剧,绝大多数来自部队和中直院团的编导之手。虽然邀约创作拓宽了创意视野,但是,也存在较高的风险。毕竟,签订合同时,谁也无法保证作品演出后,是否能在市场上受到观众欢迎。而且,光靠委约也基本限制了本地创作力量的重新崛起。10多年来,上海歌舞团出品《闪闪的红星》《野斑马》《中华鼓舞》《花木兰》《天边的红云》《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等均为邀约作品,尽管有的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有的只能演出寥寥数场就偃旗息鼓。
创作气氛 日渐式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舞蹈创作曾风起云涌,一度被称为占据全国舞蹈“半壁江山”。当时,胡蓉蓉、舒巧、李仲林、李群等老一辈编导频出佳作,李晓筠、林泱泱、应萼定、胡嘉禄、蔡国英等中青年编导更是新作迭现,尤其是现代舞、当代舞创作,在全国甚至产生了引领效应。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上海专业院团的舞蹈创作走上面向市场的实用道路,编导不再选用本地人才,原先活跃的创作气氛日渐式微。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分析道:“上戏舞蹈学院从2002年起开设编导专业,而北京舞院从1980年起就开始培养编导,编导人才需要创作实践的积累,晚了20多年就缺少了优势。像张继钢、赵明、陈维亚、佟睿睿等一大批部队和中直院团的优秀编导,都已相当成熟。为保证新作品的质量,院团的创作委约选择北京编导担纲,也是无奈为之。”
公开会诊 品头论足
事实上,曾经促使上海舞蹈创作风起云涌的编导们,均为演员出身,大多数人甚至没有高等学府深造的经历;如今的青年演员,也涌动着原创欲望。
对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给舞团提供了在不养人前提下重建编导队伍的新思路。转企之后的上海歌舞团拥有了人和财的自主权后,也具备了尝试培养编导人才的能力。“组织这次比赛,就是想把演员的积极性转化为创作动力,从小节目做起,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人才。”作为舞团当家人,陈飞华有更多的考虑:“如果我们每年选拔一次,5年下来肯定会有人成为专业编导。”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