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学乃传道授业、培养人文的场所,是智者、仁者群集之地,自然离不开山水之乐了。当初浙大选择背靠老和山、面向西湖,想必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与浙大人最亲近的水系还是眼前这条护校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流,由南往北,在老和山脚下,似一堵水筑的墙,紧紧拱卫着浙大校园。
今天的护校河,两岸经过了驳勘,沿马路一侧还修起了石栏,岸边的垂柳再没有轻拂水面的自由,而是退至甬道旁,成为游人避日的护荫。是呵,河岸更整齐了,树木也修剪得更合人意,但高悬的石岸挡住了人们亲水的步伐,往日儿童戏水的欢笑声已消失得太久……而那曾经是我们童年玩耍的乐园。
那时,护校河还是一条掩饰不住泥土气息的河流,虽是人工开挖,但两岸杂草丛生,树木扶疏,在岸边一弯腰,便可掬起一捧水来。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早期,岸边还挖有一人多深的壕沟,学校组织空袭演习时,大人便领着我就近跑到壕沟里,等听到空袭解除警报声,再松了一口气似的回家。
备战的记忆是短暂的,对护校河带来的乐趣则充满温馨。在河边,我们可以打水漂(用扁石块斜着往水里扔,看谁扔的石块在水面腾起的次数最多)、捉知了、放纸船、做柳哨……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垂钓之乐了。当时,护校河的水比现在要清,夏天的时候有人在水里洗澡。河里有鱼虾,还有泥鳅、黄鳝、螺蛳、蝌蚪之类的,名堂还挺多的,对孩子很有吸引力。有很多时间,学校一放学,我们便到河边钓鱼。
那时,浙大员工都要轮流去临安的“五七”干校劳动,父母给我带回来弯弯的竹竿,可以作鱼竿。钓钩和尼龙鱼线则是向小贩买。那时,这些钓鱼工具只能从一位常来摆摊的老翁那儿买。老翁当时已有80多了,长髯飘飘,他摊上都是些孩子喜爱的东西,如橡皮筋,用草纸一小包一小包包着的鞭炮,还有扑克牌等等。后来,有人告诉我,这老翁以前其实是个地主,我总觉得不对劲,没再去深想……到小学高年级时,便没再见他来摆摊,这时我们正忙着升学,已不再去河边钓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