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大概是某些想有所作为的君主的治国理想,惜自周秦以还,怀才不遇之叹,代有其声,韩愈《马说》当由此而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马喻人,昌黎先生感慨于识者之稀,致使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实,人才之戕,并不完全缘于伯乐之少,还在于其它种种,如体制即其一。若汉魏以迄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唯士族是尊,出身寒门者,纵有子建之才,亦断无施展之望,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举
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降及隋唐,易士族门阀之制为科举,以试策取士,就人才选拔而言,是一大解放。但后来以八股为式,于是真正的锦绣之材,大抵“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明人徐渭即是一例;而中式者,皆范进之流。时至今日,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关系学”泛滥……至若用人唯才、德才兼备,抱歉,这已是“老皇历”,过时了。所以,纵有伯乐之识,倘无关系,千里马也依然会“骈死于槽枥之间”。这恐怕是昌黎先生未能思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