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从“千分考”结束看高考拐点
姜泓冰
  姜泓冰

  过了春节,就是许多高三学生的焦虑奔忙期———大学的自主招生季开始了。 

  刚刚过去的周末,最受关注也最令人感慨的,当属复旦大学的“千分考”。这个学名本为“复旦水平测试”的考试,作为复旦大学在苏浙沪三地选拔学生的笔试依据,从2006年起施行至今已广为人知,因其将十门高中科目浓缩于共1000分的200道题目中,在三小时内,学生答对得分、答错倒扣分,而得了“千分考”的浑名。猝不及防的是,从高校到学生都很适应了的千分考,今年竟到了最后一次———从2015年起,复旦大学在上海地区的自主招生将采用本地推广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面试为依据。 

  “末代千分考”让一些人有些不舍。它仅关乎复旦一校,却又是国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一种象征和代表。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在上海率先采用千分考加教授面试形式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曾被称为“破冰之旅”———打破延续数十年铁板一块的“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开始体现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意愿的自主招生改革。 

  转眼九年过去。“千分考”加面试已是复旦在上海地区的招生主渠道,在苏浙两省也已占了录取人数的50%。但随着全国范围内加入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高校增多,当年的星星之火有了燎原之势,人们越来越多看到的学校自主背后,学生赶考的“不由自主”、“不胜其扰”。 

  既要筛选人才又要减压减负,对于高校来说,如今,理念要求相近者的结盟同考是一种选择,采用各省市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拔也是一种选择;将所有科目压缩在一张考卷里以便测试学生知识水平是否广博是一种做法,择其重点,只考数学、语文或数学、理化是另一种做法———在众声喧哗里,改来变去,其实每一种都不免要受诟病,因为依然必须参加高考,怎样做都是“增负”。 

  但偏偏,高考仍是无人敢于撼动的那一道槛。在这个诚信缺失、腐败仍存的背景下,再痛切于青年人的好奇与创新才智毁于死记硬背和漫漫题海中、急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人,也深深地懂得,没有哪种方法,能够与高考比肩,像一道最坚固的大坝,来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 

  一步三摇,退一进二。高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步子,总不能令人满足。但教育的事,原本就不该“只争朝夕”,更要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从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到近期频传的高考科目、分值变化方案,种种迹象都在提示:“开弓没有回头箭”,从2006年至今的小步探索,终将汇成中国高考制度的最终质变。 

  别了,千分考;希望是更好的开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热线速递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时尚先锋
   第B10版:风云人物/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从“千分考”结束看高考拐点
我想开书店
苍白的纪念
不妨让老年人再社会化
颁奖经济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移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从“千分考”结束看高考拐点 2014-02-17 2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