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都在吐槽冯氏春晚,也包括他炒幽默冷饭的贺岁片《私人订制》,原本是一笑了之的,看了一篇关于冯小刚的专访,于其心有戚戚焉,笑不起来了。
原来,春晚也好,《私人订制》也好,冯导都是为了还那部悲凉之作《1942》的债。《1942》,讲述中国大饥荒的故事,是冯小刚酝酿了19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自认是一生事业顶点,业内也有人誉之为最出色的中国电影,但是票房一片惨淡,同时上映的搞笑片《泰囧》却一路飘红成了票房冠军。据冯说,为了补华谊在《1942》上的窟窿,冯拍了《私人订制》;为了还《1942》欠下的人情,他应下了春晚导演一职。冯小刚很悲酸,“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
这当然不是冯导一个人的困惑。这困惑还将没有尽头地持续,固然有黄钟委地瓦釜雷鸣式的传统悲愤,更有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当代浮躁。
这个时代面对的是怎样一群难以讨好的中国观者呢?
是的,观者。观影者不再是蜂拥着走进或离开影院、让冯导们看不清面孔的模糊“观众”了,更多的时候,观者们不再成群结队,而是独自在暗夜里打开网络观看各种节目,边看边冷冷地、酷酷地或激动地在网上敲下几行字,表达喜怒哀乐,这些匿名议论常常是讥诮式的,懒得负责任。收视率很高的作品,也可能恶评如潮,打分极低。甭管谁的心血之作,观者们没空去解读去琢磨,只想被逗乐、被愉悦。
忆苦饭显然没有拥趸,而“炸鸡加啤酒”才是观者们的心头好,这成了眼下顺理成章的文化景象。早年那种全民抹着眼泪读小说《伤痕》、看电影《天云山传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不独是电影。也不独是中国。这个时代的观者难以耐下性子专注任何一件事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过从头到尾细细读完一本非情节类书籍了,很久没有过一顿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饭了,很久没有过一段不急着拍照、只是细细体味眼前美景的旅行了,很久没有过一次不被手机屏幕闪烁的提示打断、与老朋友的促膝谈心了……
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观者们可以和曾经高高在上、独揽话语权的冯导们毫不相让地对骂;对众多社会事件,人人都有麦克风,理论上能让所有人听见;创业门坎变得很低,身边的张家二小子、王家大姑娘,可能转瞬之间就成了被风投盯上的某个积累可观粉丝的客户端创造者……
这也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时代。人人都急于发声,人人都懒得互相倾听。热衷于拍下自己吃的每一餐发到网上,却没有耐心打开一本略嫌厚重的书籍;载体无数,却内容苍白;观者太多,却乏人行动;点赞轻而易举,却鲜有一个付诸情感的注视。
这个时代,我们心绪复杂地看它蛇行而前,一筹莫展。作为观者,将如何自处,这绝不仅仅只是冯导的困惑。人类不曾经历的,我们正在经历,只是没能来得及停下来思考,谁在思考或仅仅是作思考状,发笑的不是上帝,而是无数观者。
可是,仅仅只有一种表情,久了也会淡漠的吧,彼此都会恐慌的吧。会不会有一天嚷嚷得累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蹲下来,开始注视委地已久的黄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