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某新媒体对上影导演江海洋先生的专访文章《今日文化不能承受之轻》,不禁思考起文化的“运数”。
说“运数”,并非诉诸“天意使然”的无力借口,而是强调文化风尚的嬗变与社会发展实在有着莫大的关系:如表与里,同果连因。我们处于社会生活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某些文化品类,因为跟不上节奏,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应该去研究这些文化品类为何滞后甚至衰落呢,还是责问时代前进的趋势呢?
这种趋势对文化的影响,最受诟病的有两点:一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文化衰退,二是追求快捷方便导致文化衰退。但这两条控诉,很难站得住脚。经济效益和快捷方便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目的,若文化因之而“衰落”,恐怕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假象,无可否认的真相则是文化深受外界影响之促动,加速了新陈代谢。
追求经济效益,不单是好莱坞的做派。思南路、长乐路走走,多少深藏绿荫的洋楼别墅是昔日沪上文化耆宿的寓所?写好书,画好画,唱好戏,为广大读者、艺术爱好者认可追捧,名利双丰,绝非当代特有。当然,古往今来也不乏为谋财抢眼而自甘走下三滥路数之辈,可他们的历史地位是低是昂,皆有公论凿凿。综观之,凡能顺应时代洪流者,今必蔚为宗工巨匠;徒以撩拨欲求而博取名利者,今或堙没无闻,或遍遭鄙夷。这是时代洪流的“自净功能”,不劳杞忧。
追求方便快捷,对文化的兴旺更是利大于弊。以我十五年来的专业见闻为例,早先那批学生读英文,去课堂要背上厚重的词典;本世纪初,电子词典开始流行,中低端的有文曲星、好易通,高端的有卡西欧,很快取代了纸质词典——“词典”这个名词前,加上定语“纸质”,本身就意味着兴替;这几年,大学里,电子词典也不多见了,手机、平板电脑的App尽占上风,App里查不到的,还能上网搜索。“查词典”这一语言知识获取的主要方式竟一变再变,不仅能按词形查音义例,更能于数秒间,将整部工具书的特定内容罗列齐全,这在纸质词典统治的数百年间无法想象。
江先生认为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到键盘,是方便赶走美的过程。我倒觉得,这种方便本身未必不是一种美,这美固然不体现在个人书写风格的展示上,但就人类文明内部信息沟通效率激增而论,如此宏观之美,下仓颉造字一等而已。
面对书道式微、梨园希声这类突出的“衰落”现象,因相关文化品类的生态为科技发展、风俗变易严重破坏,当务之急乃在守旧,不在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早做好考古型的整理集藏工作,以俟后世有缘重温风雅之原貌,如此“安乐死”实在好过胡乱改编、勉强转型的“强心针”。
文化的运数,就是因潮以起,顺势而为,方能长葆活力。这样的领悟,在我看来,恰恰是以上海为根据地的所谓“海派文化”的真谛。海派文化最不需要的,就是留恋。那些至今还陶醉在十里洋场纸醉金迷、雪月风花的人,还有那些斤斤计较“帝都”、“魔都”孰雄孰秀的人,离海派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