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未在兵马俑坑内取过土
福建农科院就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发言致歉
  本报讯 西安消息:日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布,该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球微生物——芽孢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

  兵马俑芽孢杆菌论文的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先后进行报道。昨日,记者采访福建省农科院有关人士却被告知:兵马俑芽孢杆菌新种所取的土壤样本,与兵马俑及兵马俑坑没有关系。样本来源是研究人员在参观兵马俑后,从鞋底上刮下来的土……

  兵马俑虽然参观者众多,但想从坑内取走土却并非那么容易。秦陵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说,游客参观只能在护栏外观看,一般人都不能到兵马俑坑里面去。如果有研究需要,经过批准之后,才能到坑里面去,取土同样需要经过批准。

  对于福建省农科院所说的实验样本是从一号坑中取的土,周铁表示,秦陵博物院从来没有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过,更没有给他们提供过土样,福建省农科院所说的土不可能是兵马俑一号坑的土。秦陵博物院已经与对方取得联系,希望对此予以说明。

  既然不是从兵马俑一号坑取的土,那么,该实验的土究竟从何而来?查阅该报道的来源,均出自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部长黄献光。昨日,记者多方联系上黄献光,他称与研究团队核实才知道,该土的土样来源并非一号坑。

  黄献光说:“2010年5月,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团队,到陕西等地采集土壤中的芽孢杆菌之后,到兵马俑遗址参观,在走过参观道后,从鞋底刮取了一克土壤样本,至今大部分样本仍完整保存在实验室,少量用于分离实验,采集者未进入坑内。”

  黄献光在给秦陵博物院的说明中致歉说:“新闻稿(该院19日给媒体提供的)‘坑内土壤’是本人未核对研究专家,为避免误解菌株是兵马俑身上,而按芽孢杆菌存活于土壤的常识加注‘坑内土壤’,但本人未到过馆缺乏现场感,出新闻稿后,反而造成公众误解,不够严谨,特向博物馆致歉。” (据华商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北京启动紧急预案应对雾霾
京城“单独两孩”政策正式实施
西安餐馆热推“习连套餐”
从未在兵马俑坑内取过土
听信“名医”忽悠 体内埋42颗珍珠 导致骨头坏死
申城怎样变“花城”?
世界各地的“花城”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08从未在兵马俑坑内取过土 2014-02-22 2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