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海方案”
“打造本土化跨国企业”
去年底,上海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的“20条意见”,引发全国关注。随后,广东、重庆、北京等十个余省市也陆续开始酝酿改革方案。其中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成为多地国企改革中的落脚点。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评价说,“20条”方案的第一个突破就是从原来注重体制内的改革走向市场化的开放性改革,“过去我们只在体制内寻求突破,比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更明晰,现在是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要把我们真正推向市场。”第二个突破,从管国企转为管国资。
他认为,与其他省市相比,上海方案更加突出“全球视野”,明确提出上海企业要在全球配置资源,打造本土化的跨国企业。“这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有关,上海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上海企业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20条意见,是把上海国企放在全球的视野、舞台和产业链角度去定位改革。通过改革增强我们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对全球品牌的集成能力和对全球网络渠道的布局能力。”
“目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阶段,资金成本对比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一些海外地区的资产价格相对从前要便宜得多。但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留给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持续时间不会太久。我们要有改革的紧迫感。”
谈混合所有制
“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
在小组讨论上,来自航空领域的国企、民企代表一番对话耐人寻味。全国人大代表、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直言:“要淡化国有、民营的概念,不管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是企业,所有的东西都公平、公开,资源配置也公平,只是投资人发生了变化。混合所有制应该是双向的,你混合我,我混合你。我们希望国企做好,因为国企是全社会资产,国企经营好了社会财富就会增长。”他认为,混合之前要谈好游戏规则——决策机制上大家都有话语权,“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机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效率提高了才能价值提高,才能1+1>2。我们和马总是同行,但这么多年来合作大于竞争,我们有个不成文约定,所有航线代码共享。”
王均金口中的“马总”,是全国人大代表、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须伦。马须伦认为,从政府层面,一是尽快修改完善相关规定。哪些国资必须绝对控股,哪些可相对控股等,希望尽快明确。国家部委的文件规章要加快修订,否则没办法操作。二是尽快对企业分类。“大方向已经明确,企业就应该不等不靠,积极投入到国企改革中去。真正转变理念,克服零和博弈的思维。”
“混合所有制就是‘说对话、找对人、做对事’,不单单是国企开放让民资进入,民企也可以开放让国资进来,大家理念一致,定好游戏规则,就能共同发展。”葛俊杰说,国企和民企天然就可以融合在一起,因为资本属性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还能让先进理念、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在各平台得到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张维华表示,电信业开放力度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将有更加多的民营资本介入移动虚拟业务。”
谈“走出去”
“不是为了规模和增长而出去”
“这一轮改革,应该从重量逐步转为质量和力量上去。应该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的战略布局来提高我们自身的软实力。”葛俊杰认为,要想清楚为什么“走出去”,不是为了“规模和增长”,而是为了“学习全球先进的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品牌研发运营能力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他举例说,光明集团分别在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新西兰收购4家企业,收购并购遵循了五大原则:符合自身战略;必须和中国市场产生协同效应;收购资产需有优秀的运营团队;合理的资产价格;可控的风险。
他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将与全球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合作是战略导向,不是项目导向,不能以中介马首是瞻,而是‘以我为主’,按照企业集团的整体规划来做。”他建议,尽快整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资源,联动出台“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区域和产业方向;尽快形成符合国际化规则的企业投资和评价体系,鼓励、支持国有企业作为主导,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主体共同“走出去”,协同发展。
“中国企业的中国梦就是真正做成世界级企业。我在一家国企干了34年,看着它由小变大,跨国远航,我相信国企有能力有担当去实现这个梦想。”
谈高端人才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在引进海外人才上,国有企业还有不少思想包袱。“我们的精神枷锁就是内外有别,在聘用或者使用外国人高管以及高级技术人才时,多少有一点戒心。我接触的外国人很少有人说想加入中国国企。”
在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当中,国有企业在人才问题上也要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面临全球化发展,要高效利用人力资源。大企业的发展,人才不求拥有,但求为我所用。”他建议,一些真正高端的人才可以有“虚拟组织”,即并不属于某家企业,但可以纳入企业的用人网络,灵活机动,这样可以把很多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在内的专家型人才,都纳入到企业发展中去。
他建议用好海归人才,建立海归人才导向和服务机制,别让海归成了“海待”。
特派记者 叶薇 宋宁华 姚丽萍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