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捍卫传统
王小慧
  王小慧

  前些天在慕尼黑的一个城市美术馆办了一个展览,其间去美术馆的餐厅,一个工作人员说认识我,我有点想不起来,他说他原来在电影学院开餐馆,对我印象很深。他现在有点发福,头发也有点秃,但看到他熟练地煮咖啡、拌色拉的样子,当年的记忆渐渐地回来了。他告诉我他退休了就到这里来,他不舍得放弃他的职业,他觉得他还能工作几年。我和他聊起电影学院的其他的一些人,他说几乎都是老样子,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在做什么。当然也有些就退休回家了。

  我发现在欧洲总是这样,一些朋友几年或者十几年不见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指的是职业方面的变化。可是在中国,好像隔三差五会换新的工作,新的公司。年轻人会“跳槽”,在那边“跳槽”是非常贬义的事。经常“跳槽”是被人非常看不起的,新的单位也不一定喜欢“跳槽”过来的人,哪怕你编的理由再充分,再令人信服。

  有次参加瑞士一位大艺术家的寿辰庆典,他租的著名的维多利亚酒店,进门时是左右两侧站满迎客的员工,无论男女都年龄很大,甚至白发苍苍。他们大多从学徒就过来工作,从当侍从做到领班,从餐厅服务员一直做到厨师长,一辈子不“跳槽”,以酒店为家,也为荣。 

  这是欧洲人保守吗?

  在中国一点点落伍会被别人嘲笑:如果所有人都在用电子邮件你在用传真时,在别人用微信、你还在用微博时,大家会觉得你落伍了。现在在中国大家都端着手机,看微信、不断刷屏,而在欧洲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什么是微博更不要说是微信了,包括很年轻的人。我这次在美术馆的餐厅想用WiFi他们竟然没有。办公室关门了,我只好在年轻的工作人员陪同下去附近的咖啡馆,居然那里连很大的快餐连锁店也没有,最后走了很远,到艺术家住的酒店上了网才收了邮件,也看了微信。对我而言,两天没有收微信好像和世界断了联系,而他们觉得很可笑,他们觉得不用微信很好,打电话更直接。跟朋友吃饭当然不应该每个人都看着自己的手机,要享受面对面交流的乐趣,在很多高级餐厅手机是绝对不能拿到桌面上来。有一次因为我要打一个很重要的电话,把手机拿到洗手间打,结果还被服务员告知说他们这个餐厅是拒绝手机的。当时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慢慢知道,他们是如此传统,不太喜欢接受新的事物,而且他们很捍卫他们的传统。

  在欧洲他们把人与人之间那种传统的交流方式看得很重,所以在中国用电子邮件发邀请信,甚至用短信群发邀请信,他们认为是对人不尊重的事情。他们认为对人尊重一定要亲手写纸质的请柬。这也就是我们参加一些很高级的欧洲品牌的宴会的桌卡一定是手写的而不是打印的一样,哪怕有时候手写的字并不是那么漂亮,他们也会坚持,因为他们觉得是在捍卫一种传统。

  我不知道这么传统、这么保守、这么守旧是好还是不好?但我们中国现在发展得那么快,一切都在迅速地不断的变化,像万花筒一样,稍微不留神满眼都是全新的图,是好还是不好?一个社会这样发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在我们享受这些快速变化时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它带来的破坏有多大,当我们哪天想起来再重拾这些传统时,很多东西恐怕已经找不回来了,这是我有点担心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专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阅读/连载
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捍卫传统
喜悉减少乙肝2000万
春夜感怀
在姚河吃茶
镇西黑皮
平遥 (速写)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捍卫传统 2014-04-21 2 2014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