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已有77年历史的老大昌在退出淮海路繁华地段12年后,即将重返旧址营业,我闻讯非常高兴。
说实话,当初这家集西菜、西点、咖啡之大成的老字号咖啡店从淮海路上消失,我并不知情,因为那时我家早已从离老大昌很近的香山路迁至遥远的莘庄,且因腿伤严重,已无原先那种一有机会就往咖啡店跑的闲情和劲道。只是有一次,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吃老大昌的名牌产品掼奶油,让女儿去买,女儿回来说找来找去找不到这爿店,想必已经关门歇业了。我唏嘘了一番,也没有多去想它。
上世纪50年代初,我住在香山路,出瑞金路走一小段路,就到坐落在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老大昌了。我酷爱咖啡,早年在美国电影公司工作时,就养成了孵咖啡店,在咖啡店里读书、会友、写文章的习惯,解放后这个习惯一时改不了,离家最近的老大昌就成了我的首选地。当时老大昌供应的咖啡并不太好,以C.P.C为主,西菜也只有奶油鸡丁、芝士烙鱼等几种比较著名,倒是西点相当出色,像奶油蛋糕、咖喱角、拿破仑、泡夫、哈斗、意大利冰糕、掼奶油等,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老上海人对于这些点心,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情有独钟”的,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小孩子,对于这些名称都非常生疏,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那几年去老大昌的次数不能像往年去沙利文那样频繁,只能逢周末或节假日去一两次。开头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朋友们知道我假日必在老大昌,纷纷到那里找我,人就越来越多了,最多时竟达十多个人,如吴劳、王科一、鹿金夫妇、徐汝椿、朱雷、朱定西等等。李君维、何为、董乐山等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偶或回沪也会来坐坐。最令人难忘的是老油画家颜文梁教授,拄着拐杖,由他的爱徒陈小姐搀扶着来喝杯红茶凑个热闹,我们为了敬重他老人家,总是公请他,不让他自己掏腰包。我们在老大昌喝咖啡聊天,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由于大家都是从事翻译工作的,谈话内容自然离不开翻译,互相交流翻译心得和信息,彼此都有好处。那时还没有版权制度,抢译之风甚盛,一本书往往几个人同时在译,朋友之间也难免会有些误会、嫉妒,甚至搞轧。1957年风暴骤起,甚至有人扬言我们是“老大昌小集团”。那个时候被称作“集团”可不是玩儿的,吓得我们从此躲在家里,再也不敢踏进老大昌的门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悲而又可笑。
老大昌在经历了一场不堪回首的波折以后,终于又在原来跌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来,而且一定会站得更加稳固、更加牢靠。这十多年来,上海不知新开了多少咖啡店、西点店,老大昌可以说是处在强敌如林的形势下。但是我相信它一定会运筹帷幄,从容应付。我只期望一点:老大昌千万不要再像过去那样楼下卖咖啡,楼上卖中菜中点,不伦不类。老大昌这块牌子姓西不姓中,人们一听见“老大昌”这三个字联想到的必然是奶油蛋糕和咖啡,而决不会是红烧甩水和小笼包。产品质量重要,品牌定位更重要,定位定得好,淮海路这块风水宝地会给你加倍回报;定位定不好,即使风水宝地也白搭,它照样会和你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