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那当然是一辈子的事,然而人生的不同时期,旅游的需求、偏好、旨趣,亦有所不同。少年喜玩耍,青年爱探险,中年重感悟,老年人呢?那是为了圆梦!
最近,我与旅游老搭档曹兄同去以色列约旦一游,来自全国各地的24名游客中,退休长者竟有14个,超过一半,年龄最大的老太太82岁。我们这些萍水相逢的退休老人,都已走过不少国家,聊起各自的出行经历,与其说是在周游世界,不如说是在快乐圆梦。
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非洲好望角,巴黎卢浮宫,罗马斗兽场,还有莎士比亚故居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胜,都是我们年轻时“想入非非”的地方啊,但我们这辈人的青少年时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条件走出国门。所谓周游世界,只是美丽的梦想而已。哪料我们退休之际,竟然欣逢出境游热潮席卷大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我们当然都要契机顺缘,在有生之年,赶紧抓住机会“圆梦”啦!因此,每逢一次次飞往当年的憧憬之地,面对自然奇景与人类杰作惊叹时,一种宿愿既了的快慰,一种人生无憾的喜悦,便会蓦地涌上心来。
有趣的是,圆梦时,还常会生出“相见恨晚”之感。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课堂上,给莘莘学子讲解朱自清的名篇《威尼斯》。那时,什么参考资料都没有,连威尼斯的图片都没有,我只能凭着想象“盲教”一通。心里多次闪念,什么时候能去威尼斯看看就好了。没想到二十年后,梦想成真,我居然乘坐着刚朵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水巷里了!当时心中一阵喟叹:如果“相逢早在年轻时”,那讲起课文来,一定能更加详尽准确,绘声绘色的呀。
尽管古来向有“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一说,但依我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坐在家里,看看画册美图、电视碟片,哪怕神游的“浮想”再“联翩”,也终究不及亲临其境的观赏与体验,来得真切,来得过瘾,来得印象深刻。我与曹兄早在中学读书时代就知道世界上有个神奇的“死海”,那是个淹不死人的不沉之海。这回我们住在约旦死海边,一生连游泳池都没有下过的曹兄,也兴致勃勃地下海了。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下海滩,慢慢地仰躺,不必击水,不必蹬腿,真的漂浮起来啦,我们兴奋得哇哇大叫!又与欧美游客一样,潇洒地作看书状,作抱膝状。然后又入乡随俗,全身涂上死海黑泥,拍几张黑人照,那一刻,真有点童心复萌呢。宾馆都有免费WIFI,回到房间赶紧将照片发上微信朋友圈,引来一片点赞,老曹给女儿的留言上,还特地加上一句:“想不到老爸七十岁的人了,还能够到死海来漂游一回,终于圆了少年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