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派” 寻找突破口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出品人王海峰是“叫板”派的代表,他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叫板”不应只限于中国本土。中国电影人应该拍出美国观众能够接受的中国题材电影,去攻占美国的电影市场。王海峰透露,他在跟美国电影公司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说起《红楼梦》《水浒》对方都不懂,却对《封神榜》《山海经》这类的神怪故事感兴趣。“说明带有魔幻色彩的神怪题材就是好的突破口。”
“握手派” 一起做电影
曾监制过《观音山》并且即将推出韩寒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的方励则完全不认同“叫板”的说法,他更喜欢“握手好莱坞”的概念。“其实没有人认为好莱坞是一个真正的敌人,大家都是同行。我特别欢迎好莱坞进入中国,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同行一起做电影。”方励指出,好莱坞要想在中国长远发展,必须得入乡随俗。“这就像麦当劳、肯德基来到中国,开始卖豆浆油条一样。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么丰富的故事素材可以挖掘,我相信这也是未来好莱坞的目标。”
中间派 攘外先安内
徐峥的导演处女作《泰囧》在国内拿下超过12亿人民币的票房,但该片在海外的销售成绩并不理想。他坦言,《泰囧》之后他也听到过很多“中国电影要走出去”的声音,并为此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论调变得流行起来。在我看来,如果一部电影本身有符合西方观众价值观和观影体验的元素,自然就会走出去。而我们做电影的时候,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大的观影人群,是不是应该首先考虑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呢?”
徐峥说,那种认为“一部中国电影走不出去就很丢人”的看法,其实是文化心理上一种自卑和弱势的表现。“我不走出去又怎样呢?我拍一部电影,中国观众很爱看,美国人不爱看,这不丢人。如果你真的想要拍一部走出去的电影,就先迁就美国观众的口味、欧洲观众的观影习惯,再选题材选演员开拍。至于我自己,不好意思,顾不过来,只能先照顾中国观众再说。”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