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岁时被收养
沈先生说,他母亲出生于1929年,具体月份已经不详,应该是外公外婆的第一个孩子,居住地可能是上海日晖港地区。据说当年外公外婆夫妻吵架,外婆一气之下将当时只有三四岁的母亲送到徐家汇育婴堂,并非无力抚养。
当时,现地处闵行区虹桥镇毛家塘的一户毛姓人家,生育了多名孩子,但先后夭折,出于民间“冲喜”和养老考虑,希望领养一个孩子。同村亲戚姜某在徐家汇育婴堂工作,毛家于是委托姜某留意。“因母亲身心健康,惹人喜爱,所以姜某第一时间通知了对方领养,不知是有意还是疏忽,未按常规办理登记手续。”沈先生说,“母亲是在早上被送到育婴堂的,下午即被领养,据说只比匆匆赶来接回母亲的外公外婆早一点时间;直到如今,母亲还清楚记得,当天下着细雨,她是撑着一把小伞到毛家塘新家的。”
多次寻亲无结果
从此,沈先生的母亲就以“毛玲秀”的新名字开始在毛家塘生活,又由于战乱等原因,不得不在农村成家,历经艰辛,一生坎坷。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沈先生一家曾先后多次尝试寻找外公外婆。母亲毛玲秀考虑到养父母的心情,一开始不怎么同意,错过了寻亲的最好机会。到上世纪80年代,知情人先后过世,育婴堂没有相关资料,寻亲的事耽搁下来。
本世纪初,沈先生的父亲逝世前,曾叮嘱儿女替母亲寻亲,“现在又十几年过去了,母亲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常常陷入沉思,我们兄妹决定尽我们所能寻找母亲娘家人的信息。如果外公外公健在,应该已是百岁开外,舅舅姨妈也在80岁左右,与我们同辈分的兄弟姐妹也应在50岁上下。我们只是想找到母亲的‘根’,满足她老人家有生之年的唯一愿望。”
(知情人可与沈先生18317179818联系)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