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专业心理团队打造
《橘心》由睦心坊健康咨询有限公司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打造,背后更有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团队作为顾问指导。创作团队深入各高校调研访谈,收集真实案例,剧本创作历时2个月之久,。
编剧宋芊漪说,光《橘心》的剧名就反反复复修改了数次,橘色既体现了女生的热情、内心柔软等特征,同时也代表一种温暖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如何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本剧主线。由于家庭、社会大环境的溺爱保护、经济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复杂因素,现代学生的适应问题不同于过去,这是创作中的一大难点。现在《橘心》定格为女生,但围绕男生适应问题的创作也已在策划中。”
10%新生有适应不良征
《橘心》的技术顾问、东南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心理教育咨询专职副教授邓旭阳在《橘心》的孕育过程中致力于将人物典型化和心理问题的聚焦呈现。他指出:“大约10%的新生进入大学会出现适应不良。男生主要是人际关系问题,他们不拘小节,易发生矛盾。女生心思细腻,适应不良主要反映在人际关系建立上,比如,不愿意主动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无法调试高中到大学自身地位的落差等。”因此,在《橘心》的创作中,心理专家后援团重点分析了三生五类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即优秀生、文化生、困难生、民族生和留学生这五类学生的案例,最终浓缩成剧中的四主角。“四个女生,可以说是多种适应不良症结的集合。”
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说,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她从《橘心》四个角色身上看到大一新生面临的共性问题。“学生的不适应,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环境角色的变迁,失去了升学这一唯一目标;二是成绩领先不再的心理落差;三是太过自我导致的人际交往得不到满足;最后则是父母过度呵护导致的坚韧性和意志力不够。”
看剧也是一种治疗
作为心理情景剧的《橘心》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剧有所不同,心理剧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而心理情景剧更偏向于预防疏导,对于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适应问题更具有前瞻性。
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吴增强教授说,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人际交往是影响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今的孩子被手机、IPAD给绑架在虚拟世界里,在实际人际交往中却时常出现适应不良,而进入大学,离开父母这个保护伞,问题就会更加凸显。《橘心》正是通过角色扮演、人物独白将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烦恼表达出来,旨在培养健康的心态和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方式。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来重新认识和客观审视自己,便于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
本报实习生 赵一凡 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