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三楼晁阿姨化疗结束出院;
4月4日:一楼某室居民关照今晚回老家,让我帮忙留意家里门窗;
4月24日:四楼居民反映窗外大树遮光需修理,已电告12345……
这是石泉路街道管弄二村55号楼楼组长陈玉珍的“民情日记”,记载着整幢楼30户居民家的“鸡毛蒜皮”事。自从2010年走马上任以来,“民情日记”已经写了5本。
女承母业成了楼组“当家人”
陈玉珍当楼组长,是“女承母业”。与她同住的91岁高龄的母亲,曾是55号楼的第一代楼组长。陈玉珍记得,那时订牛奶还没有配送到家的服务,都要定点去取。有些居民年纪大腿脚不便,母亲就揽下了取牛奶的活儿,每天一大早提着小篮子去取,回来再挨家挨户送。后来,连每个月收牛奶费的事,母亲都包了。
这个楼组长,陈玉珍的母亲当了10年,不仅赢得了邻里一致的好口碑,也给女儿树立了榜样。2002年陈玉珍搬来和父母同住后,她也仿效母亲,热心楼里大小事务。2010年,陈玉珍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楼组“当家人”。
“每日一敲”救下脑梗邻居
“记得提醒三楼方阿婆交水费”、“帮三楼方阿婆收衣服”……“三楼方阿婆”是陈玉珍的“民情日记本”里的“高频词”。原来,住在三楼的方阿婆年逾八旬,跟50多岁的脑瘫儿子阿明(化名)相依为命。陈玉珍还没当楼组长之前,就非常关心这对母子。买菜、交公用事业费之类的活,都被陈玉珍“承包”了。
每天早晚敲方阿婆的家门,是陈玉珍雷打不动的“功课”。因为方阿婆有高血压,万一发病就糟了。多亏了这“每日一敲”,4月底方阿婆在家突发脑梗,第一时间被陈玉珍发现并送院救治,才逃过一劫。
其实,陈玉珍写日记的习惯,也是缘于照顾这对母子。“以前我帮他们买牛奶,12天一箱,我怕忘记,就记在日历上,后来当了楼组长,邻居拜托我的事情太多了,日历不够写,索性就用小本子了。”
楼组慈善基金“越用越多”
5本“民情日记”里,有一本是“账本”,上面是楼组慈善基金的使用情况。2011年,55号楼作为石泉路街道的首批试点慈善楼组,得到了1000元的一次性财政拨款。1000元虽不多,但几十双眼睛盯着,陈玉珍不能不慎重。掂量了几天,她找到居委干部,提出要建一个5人基金管理小组,出纳、财务都要有专人负责。每年一张年终报表,就张贴在宣传栏里,整幢楼的居民一起监督。
1000元,又要组织活动、又要困难补助、又要增添设施,不够花,怎么办?别的慈善楼组要求每户每年捐款,但陈玉珍觉得,捐款得凭自愿。她号召居民把自家的废旧物品拿出来,卖掉的钱投入基金内共同使用。
3年里,楼里居民捐款56人次,共2000多元;卖废品超过100人次,收入42元;慰问80岁以上的居民19人次,慰问入院8人次……
一笔账算下来,慈善金不但没有用光,反而越来越多。记者 徐轶汝 通讯员 吴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