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汽车反垄断缘何“口惠实不至”
赵志疆
  赵志疆

  早在今年7月,捷豹路虎、奔驰、奥迪等进口汽车企业,陆续宣布将对旗下部分整车产品和配件进行不同程度的降价。然而央视记者在暗访后发现,多数品牌的整车价格并没有任何变化,一方面是4S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4S店是赔钱卖车,仅靠售后维修赚钱;另一方面消费者维修保养贵,投诉无门更遭官方辱骂。

  最近几个月,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反垄断”。国内豪华品牌畸高的“零整比”(零部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渐成众矢之的,此后,不仅一些豪华品牌相继下调价格,某些普通合资品牌也纷纷跟进。一时之间,不少人以为看到了汽车行业破除垄断的曙光。

  现在看来,汽车豪门虚与委蛇的价格调整似乎并非让利于民,而不过是迫于反垄断压力的危机公关。遍览这些方案,整车降价的无一例外是高配车型,纵然大幅跳水,其价格依然令人咋舌;不少车企罗列出数百乃至上千项配件降价项目,然而真正属于易损件的却寥寥无几。两相叠加,难有消费者从中得到实惠。

  豪华品牌汽车后续维修保养“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经营方式,使车主无法轻易改弦易辙。除此之外的质疑还有,奢侈品定价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深陷反垄断漩涡的车型真的是“奢侈品”吗?实际上,豪华品牌的基础车型在国际市场的售价并不算高,为什么一到国内就摇身一变为“奢侈品”呢?伪奢侈品真暴利,反垄断究竟应该从哪里着手?

  如果说形成共识是反垄断第一步的话,真正决定反垄断效果的是,能否对汽车厂家形成有力的约束。汽车厂商控制和操纵销售商,即便有“赔钱卖车”,也能凭借独家垄断地位打包“暴利修车”。维护消费者利益,首先就应打破这种利益格局,放开市场供应。日前,上海自贸区有望开卖进口车的消息备受关注,由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起草的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方案已报商务部审核,一旦获得通过,将会打开另一条进口车进入国内市场的通道,进口汽车的市场售价将便宜15%以上,改变奇货可居、价格虚高的状况。

  更深一层探究,此番汽车反垄断仍面临一些制度层面的掣肘。2005年开始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允许进口汽车厂商通过总代理商制度建立销售渠道。这是进口汽车厂商垄断定价、售后、零配件供应的制度依据,也是此番反垄断最大的障碍所在——汽车厂商的垄断地位原本是经过授权的,针对其中某一环节的反垄断难免收效甚微。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变化,重新修订《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理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这实际上也是此番汽车反垄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理顺销售体系与管理机制,才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1版:新民健康/医界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汽车反垄断缘何“口惠实不至”
飞人的另一半
威武“老干妈”
“自主保洁”遇挫背后的共识困境
明码标价
“作秀”的风险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汽车反垄断缘何“口惠实不至” 2014-09-09 2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