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作秀”的风险
何小手
  何小手

  网友偶遇官员捡垃圾,后者被赞亲民,上周,这样一条有策划嫌疑的新闻遭遇网友的无情围观与质疑。过去不乏类似的新闻,总有那么一些路人甲会充当新闻当事人,他们发现官员的“先进事迹”,继而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官方及时捕获继而放大。这样的新闻一经曝光往往会受到质疑,相对它实现的效果,官方所承受的压力恐怕要大一些。

  官员是被冤枉,还是正如外界试图揭穿的那样,亲民之举是策划出来的,事实层面很难有确切结论。不过,可以从经验角度来做一些分析。政经领域的传播方式早已形成传统,一个官员尤其是地方一把手,他的工作无疑受到地方党媒的重点关注,如果没有及时报道,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媒体失职。目前各地都在沿袭这种传播方式,基本可以排除媒体失职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媒体的弱点显而易见,其报道和事件发生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而网友因为在新闻现场,一旦将所见所闻通过新媒体发布,其传播优势就很明显。因此,像网友偶遇官员捡垃圾这类新闻,一种可能是,它是新媒体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当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如很多网友所质疑的那样,整个事件是策划出来的,通过“虚构”一个新闻当事人,并使用新媒体来传播这样一次偶遇,达到亲民的效果。考虑到当下政经领域报道传统依旧在延续,可以从以下细节来确定事实真伪,那就是,看地方党媒是否对官员这一行为做出了报道,按照目前的报道传统,无论有没有网友偶遇,地方党媒势必都会按部就班做出报道。如果没有报道,很可能意味着当地对传统报道方式的一次舍弃,新媒体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新闻当事人当然值得怀疑。

  民间总是会对官员捡垃圾这类新闻发出质疑,这是因为,尽管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但政经领域的传播方式以及官员的行为模式依旧没变,人们习惯于严肃、呆板的政经新闻,至于官员的亲民表现,恐怕也偏离了民众的预期。双方相互强化对方的固有认知,如此一来,网友形形色色的偶遇,只会被解读为一条用第三人称讲述的政经新闻,民间习惯性地表现出错愕甚至质疑,不仅不适应,甚至还会反感这种现象,无论它真的是一次偶遇,还是一次人为制造的作秀。

  如果官员普遍不够亲民,那么新媒体在塑造官员亲民形象方面的作用就很有限,这是因为,无论何种媒体形态,它们都只负责传播,却不会负责制造。传播过程会失真,但技术正在弥补这种缺陷,尤其是新媒体,它们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单纯依靠传播来塑造形象,容易露出破绽。而目前的网络舆论生态的批判偏好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无疑是一项极具风险的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1版:新民健康/医界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汽车反垄断缘何“口惠实不至”
飞人的另一半
威武“老干妈”
“自主保洁”遇挫背后的共识困境
明码标价
“作秀”的风险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作秀”的风险 2014-09-09 2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