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痛觉生命
陈钰鹏
  陈钰鹏

  很多年以前的一次手术后,觉得并非伤处的右下肋骨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似痛又不像痛,说不上来。医生问:“是不是觉得这里很重?”“对,对,对!就是这种感觉。”其实,“重”在这里也是一种“痛”的感觉。对“痛”较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国际疼痛协会(IASP)认为,痛是即时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舒服的感官经历或感受。痛感比痒感复杂,种类也很多,各种疼痛之间存在区别,描述有时也很困难(没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比如“酸”、“针刺般”、“隐痛”、“锐痛”、“一跳一跳的”、“电击般”……这些都是痛觉。

  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在与疼痛作斗争,一万年前,行医者对付严重头疼病患者的办法是,在他们的头颅上钻一个窟窿,让魔鬼从头脑里钻出来;病人能否活着而无头疼,就要看他的造化了。今天,我们尽管有止痛药物,但那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疼痛一直是人类的同路人。疼痛降低了人的生活质量,使人睡不好、吃不好、折磨人的身体和精神。使人不痛始终是医学史上最古老的目标之一,1804年,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泽尔蒂尔纳的药剂师助手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出有镇痛作用的吗啡;1899年,著名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上市,以后,止痛药物越来越多。然而很多止痛剂会使患者产生依赖性,而且有副作用,长期服用或超过剂量时会伤害肝或胃。近几年来,全世界的医生都在不断发出警告:止痛药的销售量在不断增长。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摆脱疼痛呢?人们终于在一个巴基斯坦的男孩身上发现了“肇事者”,这个男孩将刀刺进自己的手臂和大腿、在火烫的红炭上走路而不感到疼痛,原来他身上的基因SCN9A发生了突变,所以他没有痛感,什么事都敢做。基因SCN9A因此得了个外号“苦行僧基因”。但这个男孩在他十四岁生日那天去世了——从一个屋顶上跳下致死。 

  医界于是出现了一个新概念,谓之“废除痛觉者”,这些人多数是有威望的科学家。当前有一个医学家造梦小组在研究迅速彻底消除痛觉的方法,他们准备借用基因疗法关闭人类的疼痛感觉。在技术上,医学专家已经有足够知识和能力去除肉体的疼痛:疼痛以及痛觉阈受到一系列基因的控制,其中的基因SCN9A是我们的痛觉阈地址,其基因突变可导致人的痛觉消失。

  2013年,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同样会导致痛觉的基因SCN11A的突变也能关闭痛觉。许多科学家相信,建立一个健康而无痛的生命世界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巴基斯坦男孩的事件教训了我们:无痛觉的生命充满了危险,因为痛觉虽然是折磨人的,但同时也是生命存活的重要警示信号。即便如此,人们并未望而却步,比如已经研制出使上述基因定时失去活力的方法,这意味着在一次手术时可临时关闭痛觉。一些人道主义者也想到了在一个无痛觉世界里保存警告功能的做法:利用替代机制——植入能对极端高温或低温、超高压力及其他危险源发出警告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芯片,不过这样的替代机制尚属“未来之音”,因为其控制相当复杂,而且必须确保精准可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界视新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杀伐无声
海南东坡书院感怀
晏矿有宝
阅报栏也应与时俱进
无痛觉生命
小草小花
今宵灯谜
玩转“手抓饼”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无痛觉生命 2015-02-07 2 2015年02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