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塞”“整个人都不好了”,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生活,催生低落、不安、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
求助心理咨询师?或许没那么严重,但这些“情绪垃圾”却如影随形,难以消化。不如寻找心理疏导师,他们借助电影、音乐、手工等日常互动,为你分忧与解压。
心理电影解答困扰
电影《机械师》画面中,主人公每次看向时钟指针总在1:30,在餐厅、车间等场景时常出现幻觉,由于严重失眠变得形销骨立、疑神疑鬼。
“他为什么失眠?”“1:30有什么内涵?”,台下观影者七嘴八舌,有公务员、外企白领,也有在校大学生。
这是一场心理电影沙龙。根据不同片段,心理疏导师蔡凯仲不时提问与分析。“外界对心理学有误解和抵触,认为有精神疾病才找心理医生,我们希望跨界结合达到心理疏导。”蔡凯仲解释,日常情绪垃圾不消除,容易累积为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电影、戏剧等艺术模式,是很有效的疗法。
不同的人群,选择有针对性的主题,例如《形影不离》是多重压力下情绪疏导,《催眠大师》是创伤后心理干预重建,《星际穿越》是高新科技造成社交障碍,《爱德华大夫》是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关系。
双向互动敞开心扉
“觉得自己有时会晃神”“我在外面很开朗,回家就莫名其妙低落”,在闵行一所初中,心理疏导师走进课堂,同学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与单向讲座式的课程不同,心理疏导更注重双向互动。活动主办者刘荔认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加之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很常见。但很多孩子不懂、不敢、不屑求助,通过分析影视、音乐、书籍中的故事与人物,有助他们反观自我心理状态,从而敞开心扉。
“我们还加强与家长的心理沟通。”刘荔说,青少年问题大多出在与家庭、学校的关系。“如果通过学校教师,质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容易造成家长的抗拒情绪,这时可请他们一同参与心理疏导。”
对于心理学认知上的一些误解,也在课堂上得到纠正。“很多学生对催眠感兴趣,但影视表演并不准确。我们请来专业催眠师,解释实际功效及疗愈价值。”
手工DIY释放压力
小安是名图书管理员,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喜欢独处逃避人际关系,但近日由于工作调动担当前台,她感到极度焦虑与不安,寻求心理疏导。
蔡凯仲分析后,将手工DIY作为疏导方式,邀请她参与插画、烘焙、泥塑、毛线编织等活动,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材施教,电影适用视觉型,音乐适用听觉型,手工适用触觉型,找对方式。”
针对科技引发的情绪问题,例如社交恐惧症,躲在电脑手机屏幕后面,沉溺虚拟交流不敢当面沟通,心理疏导师就组织户外、音乐等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对手机的依赖。对于压力族,戏剧扮演就是不错的尝试,通过角色代入,宣泄负面情绪。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项工作,很多心理疏导师坦言,当听到受助者说一句“谢谢你,我好多了”,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