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就形成了祭灶习俗,汉代人祭灶,甚虔诚,但祭品并不丰盛,汉人心目中,神大抵聪明正直,通神的关键在于人们心灵的良善与否,不在祭品的多寡。
不知从何时起,灶神的信仰中,融入了灶神负有伺察人间过失,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天神(玉皇)据灶神的报告对人进行惩罚的内容。灶神角色的这种转变,意味深长,说明民间对这类神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在百姓眼中,灶神聪明正直的形象不说崩塌也大打了折扣。这自然会影响民间祭灶的具体礼仪。
过去时代,生活中总有些人扮演不光彩的“特务”角色,通过打小报告暗中危害他人。这种“神”因为是“通天”的,所以不能不小心伺候,灶神成了这样的角色,人们内心深处自然不会对他尊崇,但又不能不敷衍他,这就是人们要摆上盛宴,或用酒、果、糕饼来祭祀灶神的原因,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灶神之类的“神”在人们眼里是不讲操守,可以收买及智取的,所以民间祭灶除了用酒菜“媚灶”外,还有就是用麦芽糖对付灶神,用以粘住他的嘴巴,使他想说坏话,也开口不得。有的地方人们还用酒糟涂抹灶门,称“醉司命”,让灶神昏醉不知所言。过去南京一带送灶用大葱、豆腐,也是因为食大葱口臭,以使灶神不便开口。大约民间认为灶神上天说坏话的多,所以要采取如此这般的办法,也可以说是用了必要的计谋,他们觉得灶神除了没有德行,也并不聪明,是可以糊弄的,用小小计谋,愚弄灶神,使之上天时报告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这在民间的祭灶习俗中随处可见,如传说灶神记人间过错的记事本是屋尘,为了去掉灶神的备忘录,人们在祭灶前“家皆扫屋尘”。江苏泰兴农村,送灶前要在筷筒里加新筷。传说灶老爷上天前要查该户的人口,方法是数筷子,有几双就算几个人。因此,人们赶在他清点之前加进新筷,表示人口增多,上一年打的粮食不够吃了,灶神如此报告,玉皇明年就会多分一些钱粮下来。
民间对灶神的不屑,还可以从一些传说探得一二,流传在河北的《灶王爷》说:灶王爷原是皇帝派到地方的州官,他每天挨家挨户轮流吃饭,还规定须是上好酒席。他不光自己吃,还经常把他的老婆、下属,甚至他养的鸡狗都带去吃,百姓叫苦连天。有个叫“张大巴掌”的壮汉,要给众人出口怨气,用计把州官骗到家,一巴掌把州官和他的老婆、下属以及鸡狗全都打在灶旁的墙上,这就是后来人们当灶神供的那张画。人们在灶旁一年到头贴着这张画的用意,是让这些馋鬼瞪着眼看人们吃好东西,狠狠地馋一馋这个敲诈百姓的贪官。
灶神早被收买,上天时自然假话说得多,一些关于灶神的民间故事,还借灶神形象鞭挞了对假话风行的憎恶,如湖南流行的《灶王爷背债》说:一穷人翻箱倒柜找出几张黄纸来做了一身新衣,送灶王爷上天。正当各路神仙向玉皇歌功颂德之际,那位灶王却觉得背上似乎搁着一个大包袱,压得他弯腰驼背。大家围拢来一看,原来灶王的黄袍是用账单做的,上面隐约现出字来,难怪他越背越觉得沉重。玉皇见了深有所感,提笔写了几句话:“好话冲得我头发昏,世上贫困是实情。灶王账单当锦衣,提醒天上众神仙。”以后灶王爷出入天上人间,也只得一五一十地讲真话了。
祭灶早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梳理其变迁的轨迹,不难发现,在诙谐有趣的祭灶习俗及传说中,多有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与民众心理,而其中融入的对恶劣世风及时弊的针砭,甚为难得,它使祭灶这种古老的习俗别呈一种韵味,让人咀嚼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