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上海来担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是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组建后不久,对上海民乐团而言,当时的内部状况不是很好——演出市场低迷,团队人心不一,作品资源匮乏,人称“十年一张节目单”……而中心当时对我这个从学院走出来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是个新事物、新体制:当时上海最好的高雅艺术资源组合在一起,面向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海洋驶出了一艘充满活力和动力的艺术航母,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激励和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和压力。
艺术中心作为集团力量的优势渐渐显现出来。首先,在中心的引领下,乐团推出了本团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演出季。首场音乐会《土地、人与生命的赞歌》即以全新的曲目结构、全新的创作高度和演奏技术规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场音乐会上座率爆满,观众群中有不少当时“上海之春”音乐节组委会请来的外国作曲家,他们兴奋不已,高喊“Bravo”不已。可以说,这台音乐会拉开了上海民族乐团改革发展的帷幕,第一次以演出季的形式开创了自身的新型演出运营模式,第一次集中演奏当代高水准的专业创作作品,第一次全部使用五线谱乐谱等等,对于上海民族乐团来说,艺术中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推进让这个建立了半个世纪、一度跌落到低谷的“老团”产生了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化,这才会有今后的长足发展。
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在中心艺术基金支持下,陆续全新创作推出了《上海回响》《锦绣中华》《大音华章》《东方的太阳》等大型专题型民族音乐会,以及《如梦令》《风雅东方》《静听》等系列中小型作品音乐会,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和市场效应。其中《锦绣中华》曾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剧目金奖等十数项奖项,《上海回响》《大音华章》等音乐会也曾赴北京国家大剧院和港澳等地演出,多个小节目也曾参加全国及本市优秀文艺作品评选并获奖……这是中心带给我们院团建设最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中心体制优势的充分体现。
另一个优势的感受是在技术层面——上海大剧院无疑是整个上海市最华丽辉煌的演艺殿堂,能使自己的演出登上大剧院的艺术舞台是每一个表演艺术团体的理想与目标;而得益于艺术中心的集团优势,上海民族乐团每年演出季都能有几台音乐会放在大剧院,其中有许多技术设施还可以优惠使用。不久前,我们的两台大型音乐会《风雅颂千秋》和《大音华章》得以连续在大剧院舞台全新引进的音罩里演奏,全场乐队未使用一个话筒及其他任何扩音手段,音响效果极佳,获得全场观众由衷的赞赏和肯定!民族乐团在一个1600多观众席的大场馆演出,如此效果目前在国内恐也就上海大剧院可得耳。
目前,上海民族乐团一行80人正在欧洲巡演,其中当属欧洲古典音乐圣地瑞士卢塞恩(Luzern)也称为琉森音乐厅的演出应是一个重要的亮点。当晚音乐厅从一楼到五层楼座无虚席,全部都是从各地赶来的本土主流人群,许多人当晚听完音乐会要坐火车赶回家,有的干脆就在当地酒店住一晚上……现场反响热烈,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数次,最后仍久久不肯离去,散场后很多人聚集在咖啡馆酒吧,很晚了依旧还在谈论着我们的演出。另一场是在德国的小城尼尔廷根,这是一个中国民族文化未开垦的处女地,但我们在当地的这场演出就成了一场开拓之旅——当晚的演出受到了所有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和赞赏,市长和本地一些州议员全都携全家出席,并表示极其喜欢我们的音乐并希望再来!我们的开拓成功了,而这一切都是在艺术中心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
十日谈
大剧院“制造”
明日请看《一张演出海报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