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的话题来自庄子,他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这个“一”则是细微的小,谓仅此而已,比喻欲望有限,极易满足。由此开始,庄子的“一枝”典故流传不已,在人间有着说不尽的诗话,文学史上演绎出无数风雅来。
梅花乃春天的使者,赠梅原本是越国的一种古老习俗。汉代刘向的《说苑》中记述: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前去向梁王致意问候。后来“一枝春”就成了著名的文学典故,风雅无限。南朝诗人陆凯隐居江南时,给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寄去梅花一枝,并附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李商隐的《春风》诗说:“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若教春有意,唯遣一枝芳。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无疑,“一枝芳”也是梅花。诗人以伤感的笔调否定春风的用情不专,以“一枝”表现了自己在感情上的专一如故。
除了梅花,“一枝”也可以是其他花木。比如梨花,人们首先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又如杏花,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独立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还有柳树,有张九龄的《折杨柳》诗:“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哪能久,芳菲不及新。”亲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又想到郑板桥的画竹,他说:“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竹子象征着诗人的正直品格与清廉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