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春卷,春卷不光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道美味点心,还寄托了人们满满的希望和憧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愿想。
吃春卷的历史最早始于晋朝。那时,人们在立春之际相互馈赠“春盘”。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生细菜”、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的这一生活习俗。后来,春盘逐渐演变成春卷。每逢春节和立春日,人们合家团聚,饮春茶,吃春卷,贺新年。
沪滨食俗,过年要吃韭黄肉丝春卷,这也是吃春饼古俗的传承,沪郊还有早春季节吃荠菜春卷的习俗。刚刚炸好的春卷,外皮酥脆、馅心软嫩、颜色金黄、鲜香美味。一般人家家里,多以韭黄肉丝、白菜香菇肉丝和甜豆沙为馅来制作春卷。别小看了这民间小吃小巧春卷,它还入得满汉全席,是九道点心之一。
只要有春卷皮子,将馅料炒制好,待冷却后,就可以包春卷了。韭黄、白菜、香菇切段切丝,肥二瘦八的猪后腿肉切丝剁末上浆滑炒,白菜香菇韭黄依次分别炒至断生,按需加盐调味勾芡,分盛两种馅料。若有工夫,甜豆沙馅也可以炒制一小份。待馅料冷透,包春卷。摊开一张春卷皮,放上适量的馅料,将春卷皮的底部往上卷,包住馅料,再将两边向中间折起,继续卷,沾一点水淀粉封口。一卷二折三叠,一个春卷就完工了。锅里放多多的油烧热,调小火,将春卷一个一个放入锅中炸,春卷炸到金黄即可出锅。
记得每到冬天,尤其是临近春节,石化七村菜场门口就会出现一个摊春卷皮子的摊位,柏油桶上一块铁板,摊春卷皮子的大叔手里抓着一团湿浆浆的面粉团,铁板自然烧得火烫,惊鸿一瞥,只见手起粉落,“噌”——一张,“噌”——又是一张,铁板与手势之间微妙默契,如翠鸟飞掠过水面叼起一条小鱼儿,像小姑娘跳橡皮筋似的一个动作紧接着一个动作,从来不卡壳,流畅灵动。一张张圆圆的雪白透明的春卷皮子就做成了,一歇歇辰光叠了一沓,估计有一斤,大叔一声吆唤,看得走神的顾客匆匆拿了春卷皮子离去。这薄薄的一卷皮子,可包四十几个春卷。我每每看到大叔摊春卷皮子,都觉得这是种表演艺术,而不是营生。看着他甩膀子使巧劲摊皮子,好似听闻《阳春三月》《彩云追月》《百鸟朝凤》的曲子,欢快明亮的节奏。
不知何时起,无论新城旧镇,都不见了摊春卷皮子的人,许是他们老了,摊不动了,又或许是无处可以“乱设摊”赚点薄钱。雾蒙蒙的清早,菜场门前一边是氽糍饭糕炸油条的阿姨,一边是抓着一团面摊春卷皮子的大叔,两只柏油桶上面热火朝天,桶里煤块煤屑熊熊燃着,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