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份排序,上海17个区县公共文化服务指数(总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浦东新区(98.23分)、黄浦区(62.44分)、普陀区(57.56分);后三位分别是:崇明县(41.27分)、静安区(40.56分)、金山区(33.07分)。
而按照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比较,排在前三位的是:静安区(89.69分)、黄浦区(86.75分)、长宁区(75.94分);后三位分别是:宝山区(41.46分)、闵行区(40.50分)、松江区(39.99分)。
据担纲这份发展报告的鲍宗豪教授介绍,此次发布的指数共选取了“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享受”三大维度,以及包括“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次数及参加人次”“文化馆(站)机构数”“博物馆机构数”“东方社区信息苑数”“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档案馆藏档案卷数”“档案利用人次”等在内的23个评价指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排序,所用数据都来自于2014年出版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和17个区县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并经反复核对,力求数据采集客观、准确、可靠。
由于各区县的体量和人口数相差较大,为体现公平和公正,本次研究仍采用总量和人均两种不同的排序方式。
其中,总量排名最前的是浦东新区,无论是在总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数,还是在公共文化机构指数、公共文化活动指数和公共文化享受指数等三大维度上,得分都在95分以上,遥遥领先于第二名30分以上,更比最后一名高出60分以上。但其高分的获得和其体量的庞大有关,如按人均计算,则总量排在倒数第二的静安区跃居第一,浦东新区则居第九,排在崇明县之后。
但不管总量和人均的排名有先有后,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是: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差别还是很大。据主持这项研究的上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逊教授介绍,在公共文化服务指数(总量)的得分上,浦东新区、黄浦、普陀、长宁等中心城区都高出平均值,而青浦、松江、奉贤、崇明、金山等郊区则低于平均值;人均得分也是如此,静安、黄浦、长宁、虹口、闸北、徐汇、浦东新区等中心城区排在前面,而青浦、嘉定、奉贤、金山、松江等郊区则都排在后面,其中唯有崇明县人均排到前七位。这说明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孙逊教授介绍,本次研究还统计了17个区县公共文化服务进步指数排名,一个令人高兴的现象是:无论是总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进步指数,还是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享受的进步指数,排在前面的都是嘉定、崇明、金山、松江等郊区,而中心城区如浦东新区、静安、黄浦、普陀、长宁、闸北等则落在后面,这一方面说明郊区正在积极赶上,另一方面说明郊区的发展空间和后劲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