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刚过,建工集团二分公司的朱文俊便收拾行囊,匆忙赶赴万里之外的坦桑尼亚,“刚刚在东非完成一个军营的项目,又有一个电力的项目在等着我们,这回去,是做前期勘查”,2008年毕业于建峰职院的他今年才28岁,已经是建工海外部的技术骨干。朱文俊介绍说,在工地上,自己是项目施工负责人,协调管理工程施工;又是技术负责人,与外方技术人员协商施工工艺;同时,还是个大管家,工人们生活上出现各种问题,都靠他一一解决。
年纪轻轻,何来如此多的本领,朱文俊回答:“皆因为母校推出的‘海外班’,设计了多门海外实用课程,才让自己在海外能够一展身手。”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家与行业和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划归市教委之前,其主办方就是上海建工集团。2007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建工制订实施了“走出去”的全球化跨国经营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上海建工的海外业务骤增,为了适应需要,急需培养一支能在境外项目工地直接指导和带教当地工人按图进行施工作业的现场工程师专业队伍。在此背景下,建峰学院与建工集团海外部主动对接,合作设立了“海外工程现场项目工程师”项目,在全校建筑专业学生中,挑选优质生源,加入这个“海外班”,于是,朱文俊和他的35名同学成了“海外工程现场项目工程师班”的首批学员。
“海外班”学什么?海外的建筑工地工程师培养模式与国内有何不同?“海外的工程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我们培养海外工程师的课堂也要与国际接轨”,建峰学院院长徐辉一句话概括了“海外班”的教学思路。
且看“海外班”基本课程:思政基础、军事、体育、大学英语、涉外礼仪、计算机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再看专业课程:建筑英语、建筑识图、建筑管理、建筑安全、建筑技术,林林总总,更是全面。朱文俊回忆,现场实习前,自己曾获得了9张专业证书,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三个岗位证书,砌筑、钢筋、模板、施工测量四个工种证书,另外还包括了一张驾驶执照。实习全部在上海建工集团的重要建设基地内进行,包括世博园区、地铁等工地,进行现场实习。
徐辉院长则介绍说,“海外班”的每个学生都采取了“四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不同,完全是为了海外建筑管理人才量身订制的。
所谓“四双”一是“双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培养过程中,建工集团海外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将海外工程状况、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与工程管理、施工技术等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二是“双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双管理”。三是“双指导”。校企合作合理分工,学院专业教师侧重建筑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企业一线人员侧重讲解实际工程中常见的一些管理和施工技术问题及涉外知识,如涉外合同、海外工程承包知识等,通过“双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四是“双考核”。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方面通过学院的常规考试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对学生从“五证一照”(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驾驶执照)取得情况进行考核,两方面均通过方视为成绩合格,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实习就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顶岗工作。
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和教学,建峰学院“海外班”学生毕业时的素质如何呢?“他们人人拥有建筑工地‘七种武器’‘七种能力’”,徐辉说,“海外班”同学掌握的技能包括:涉外交往、海外公关的能力;建筑安装基本技能;计算机控制大型钢结构安装技能;隧道施工测量操作技能;钢筋工、砌筑工、木工等专业工种的技能等等。
回想起课堂上的所学,朱文俊深有感触地说:课堂、实习工地上掌握的本领,的确在海外大有用武之地。他透露说,其实相比国内,在海外工地施工困难很多,有些甚至难以想象。比如有一次,一名工人不了解非洲当地法律,私自准备将象牙制品带回国,结果被投入了监狱,还面临法庭审判。情急之下,朱文俊跑律师、跑法院,忙了好几天,终于将同胞从监狱里解救出来。他说,“在海外搞工程,当地文化、法律,必须了如指掌,还要学会与人交流的本事。还好,这些,我们在‘海外班’的课堂上都学到了。”
顾佳佳是建峰“海外班”的另一个毕业生,如今,她已是上海建工多米尼克项目党支部兼财务主管。她介绍说,从建峰出来,第一个岗位是分配到巴基斯坦巴中友谊中心项目部,担任项目财务。巴基斯坦是众所周知的恐怖活动高危国家,自然环境恶劣,政治局势复杂,物资供应匮乏,人员派遣动员难度不小。她有过犹豫和动摇,但是想到在“海外班”接受的专业教育,她做通了父母思想工作,前往援外项目第一线。在离启程前五天,新闻里播出伊斯兰堡万豪酒店遭遇大爆炸恐怖袭击的消息,她还是毅然前往现场,在那里度过了惊险刺激的两年。
顾佳佳回忆在巴基斯坦时的情景:她每天和大伙坐车穿梭于第七大道,看着马路上寥寥无几的汽车,天空中盘旋不已的直升机,看到骑摩托的人就会想着是否是狙击手,每天甚至每小时不断更新的爆炸消息,极大地考验着大家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祖国亲人和同事的关注和支持下,项目部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高品质地完成施工任务。那一天,巴中两国总理出席了巴中友谊中心揭牌仪式,温总理赞扬建设者在如此严峻环境下优质高效地完成使命,顾佳佳说,“那时候,感到为祖国、为上海,也是为母校建峰争了光。”她所参与的巴中友谊中心项目荣获中国境外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建峰学院建立了一个人才培养回访反馈机制,始终对首期“海外班”学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追踪,结果显示:学生就业初次薪金5000元/月,专业对口率100%,建工集团海外部的领导从任职的稳定性、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对这些同学五年来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企业满意度95%以上,其中的22人,仍分布在建工海外部各个海外工程中,并都已经成长为当地工程的主要管理者、技术骨干。2011年至2013年,建峰与建工海外部合作,又开办了第二期“海外工程现场项目工程师”。30位学生按照上海建工海外市政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目前已全部走上上海建工海外市政项目的管理和技术岗位。
徐辉院长表示,“海外工程现场项目工程师”班“订单式”培养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的内容、过程和措施从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需要出发,既保障了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该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中开展 “订单式”培养。徐辉说,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海外多次表态,中国将进一步向外输出先进的“中国建造”,伴随着中国高铁、中国地铁、中国隧桥、中国公路、中国建筑的输出,建筑类海外人才将供不应求,学院期待与更多的企业合作,让更多的建峰学子随“中国建造”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