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此事,我很好奇:在传统农耕社会渐行渐远的现代农村,庙会这种古老的形式,真有生命力和号召力?于是这一天我清早来到杨溪村,看看这“比过年还热闹”的庙会——
“大家庭欢聚的感觉”
一大早,在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门口,道路两侧,七八个地摊早已摆成一串,蔬菜种子、糕点模具、农具、服装、爆米花、棉花糖,吸引了不少村民特别是小孩子,俨然形成了一个小集市。
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门口,86岁的周仁德正抚摸着村里一棵363岁的银杏树的树皮。这两天乍暖还寒,翠绿的树叶和树身周围一圈大红色的灯笼相映衬,显得生机盎然。
20岁出头的时候,周仁德也参加过庙会表演。现在年纪大了,每年最期盼的就是这一天。大家热热闹闹坐在一起,聊聊天,祈祈福。今天,周仁德许的愿望是自己即将大学毕业的大孙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旁边的水泥坪里,早已摆好了十几张长桌和长条凳,10点不到,已经坐满了村里人。
90年出生的倪佳在一堆村民中看起来有些出挑,一缕头发漂染成蓝色,还有一缕染成了黄色。她也在和人聊天。
成年后,倪佳来到嘉兴市区一家美发店上班。在她的记忆中,今天是绝对的大日子,长辈们为此从年前就开始筹划,整个村庄都活了起来。她自己早上5时还睡得稀里糊涂的,就被家人叫起来,收拾屋子、放鞭炮……
“过年的时候没有现在人齐,今天就是图个热闹。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小年轻,越是在外面工作,越是怀念这种大家庭的感觉。”倪佳说。
“回村才有的快乐”
“噼里啪啦”,眼看庙会表演的队伍晃晃荡荡,即将来到自家门口,70岁的费宝娜赶紧弯下腰,点燃鞭炮,准备为一家老小祈福。
从早上7时开始,村民自发组成近百人的庙会表演队伍已经晃晃荡荡,沿着村里的道路边走边表演。
队伍最前方,村民们穿着亮黄色的绸缎服装,举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几块木牌。整条表演队伍绵延近百米,完全由村民组成的农家女舞龙队、打莲湘队、腰鼓队、戏文队等方阵依次排列。所经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村庄道路两边,也早系上了各种颜色的彩绸,迎风飘舞,看上去非常喜庆。而路边的人家,早已在门口摆上了水果、热茶、方糕、鞭炮。
费宝娜说,印象中,村里的这场庙会最早是纪念元末一位为民造福的官员,这几年,庙会的寓意中又增添了庆祝春天到来、村民欢聚一堂的意义。
52岁的顾阿妹和老公在江苏常熟做布料生意,为了这次庙会,她特意赶了回来。当天,她5时许起床,抛弃平日的高跟鞋和贵重首饰,穿上大红大绿的服装参与表演。当被问起为什么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来参与,她咧嘴一笑:“热闹,人多,在外面哪有这样高兴!”
留住乡愁,记住家风家训和村庄民俗,回归与重温,参与就是一次内化的过程。
中午12时,表演队伍和村民都吃好饭,搭好的舞台上开始了民俗文艺表演,将庙会再次推向高潮。
李茸 吴怡之 董时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