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终于知道要和小孩一起阅读了。这是从前一代代人根本没有听说、不做的事。我小时候,父母各自读自己的小说,书柜里也都是他们的书,没有人专门为我买童话。有连环画,那也是我独自翻。开始只看图,翻得迅速,后来有一天,坐在路边书摊前看,突然注意到旁边的男孩看得比我慢,慢慢的翻页里显出了“水平”感觉,原来他又看图,又看字。这真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可是从此我就有了“了不起”的变化,看图,也读字了,缓缓地,有了珍惜、不舍的味道,就像那个我旁边的男孩,他缓缓读,慢慢翻,同样是看书,但书里的故事在他脑子里像是盘旋、回绕的,我看得见那盘旋和回绕,我却是烟云掠过。而我现在也盘旋和回绕了!哪怕是假装,也要让它有盘旋和回绕的感觉,因为我已经知道,烟云掠过,没有水平。那个年代,小孩的口袋里只有一两分钱,看一本连环画,一分钱或者两分钱,所以缓缓地珍惜里也有一种很温暖很紧凑的情感味道。而文化,最可靠的寄存地就是情感,不是嘴巴上的语录。
那时,没有亲子阅读,但我们仍旧有很有限的阅读,并且也能独自地学会阅读,那么,我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不会是反对“亲子阅读”吧?
我反对做什么?中国的“亲子阅读”我是最先的提出者。我在那个演讲《我们都是点灯人》里,讲的一个外婆讲故事的情景就是亲子阅读,后来外婆去世了,小女孩拼命哭,她的哭声里就有对外婆黄昏时亲子阅读的无限想念。我的意思,今天的中国要亲子阅读,很要,但是也不要搞成原理,以为非要“亲子”才能阅读,大人非要和孩子一起把书捧起来,孩子才可能阅读,收获才会真实、可靠。甚至总有人问,如果和年幼的孩子一起阅读,大人的手是不是要指着字,“你觉得是和孩子躺在床上阅读好,还是坐在沙发上阅读好?”我没有办法不笑,只能说,如果万一没有沙发,那就躺在床上读吧。
不要过分。亲子阅读也是阅读,阅读是日常生活,日常餐点,不要搞得像大餐。不要搞得像科学研究。不要搞得气喘吁吁。气喘吁吁就会停下了。不要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