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由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王培安表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将持续增长,劳动力转移仍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的管理和公共的服务带来了挑战。如何处理好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 上海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近千万 上海市卫计委主任沈晓初透露,2014年,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近1000万。与此同时,近年来上海的流动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生育水平长期过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化,为社会治理提出很大挑战,人口流入地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人口流动还将出现大量留守妇女儿童与老人,面临家庭不稳定、亲情缺失、子女监护和老年照料缺位等问题。
■ 特大城市要实行积分权益制 对此,与会专家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至关重要,应让流动人口在城镇获得均等生存和发展机会,公平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彭希哲教授认为,以居住证制替代户籍制,已是大势所趋,要在特大城市实行积分权益制,为流动人口提供权利与福利。
对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亦要循序渐进,考虑到城市本身的承受力。市社科院研究员、市政府参事左学金认为,目前,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增长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不妨按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分时段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服务可及早提供;低保福利等则应设置较长时间门槛。总之,保护流动人口基本权利时,不能以牺牲城镇人口基本权利和福利为代价,方可使两个群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