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展昨在沪揭幕
~~~“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展昨在沪揭幕
~~~“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展昨在沪揭幕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典巴士升“颜值”
老旧锅炉披“外套”
“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展昨在沪揭幕
乐梦融 曹韵仪
■奇特新颖的“奥林匹克锅”
■陀螺椅最大的特点是“不稳”
■伦敦花园大桥模型 本报记者 胡晓芒摄
  被誉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的设计奇才托马斯·赫斯维克,将其颠覆想象的前沿创作搬入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昨天下午,“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展开幕。近3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大到学校、医院、公园设计,小到巴士、火炬和商店橱窗,其代表作品令参观者惊讶地“原地打转”。 赫斯维克说,他随时准备着重塑所见所知的任何事物。连取阅该展览的说明册,也需要踮起脚从挂起来的册页堆里撕下来。

  陀螺椅童心焕发

  颇具童心的赫斯维克,将几把坐不稳、搁屁股的圆锥转椅放在展厅门口,供进出的参观者自得其乐,这也是他的得意之作:陀螺椅。可以旋转的陀螺椅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它没有固定的就座方向,只有圆弧形的底部触地,形状类似于陀螺。只要坐上去就能360度旋转,团团转的感觉让每个体验者都哈哈大笑。陀螺椅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工作室做了无数模型才找到平衡的形式和舒适的形状。这些创作时用过的模型和草稿,都在展览中一一呈现。不要小看这些陀螺椅,它曾在艺术交易会上以2万余元/把的价格被抢购。

  伦敦的双层巴士是一张城市名片,赫斯维克为伦敦设计的新双层巴士,如同为古典范儿的双层巴士穿上了红色盔甲,巴士外壳的尖角被圆弧化,原本老派笨重的车身于是显得优雅,提升了“颜值”。据当代馆工作人员透露,赫斯维克极其注重细节,他没有在巴士内部使用常见的单塑料座椅,而是设计了一款双人长凳式座椅,绒毛布上的花纹,刻画的是一个乘客的坐姿。

  锅炉房也能“艺术”

  展览厅的中心赫然矗立着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蒲公英”的模型,这是上海人民最熟悉的一件赫斯维克的作品。从外观上看,这是一个由60000根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大方块,赫斯维克喜欢把它比喻成“种子圣殿”。这次带到中国来的模型,展示的是其横剖面,每根亚克力杆的末端都蕴含着一颗种子,内外关联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效果。伦敦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火炬上的铜花瓣合并在一起,圣火在铜花瓣之间传开,象征着全人类团结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个设想也来自赫斯维克工作室。

  这位设计国家形象的大师,也会接受医院锅炉房改造设计的任务。2007年,伦敦盖伊医院委托赫斯维克工作室,希望设计一件艺术品以掩盖医院入口处难看的锅炉房。赫斯维克经过一番调查后,设计了一个包括“拓宽人行道、改善停车场外加挪走一个商店”的方案。此次展览,便将这个“锅炉外套”移到了展厅。“锅炉外套”由108块弧形遮挡板组成,采用棋盘格式的瓷砖,每一块有2.5平方米,全部由不锈钢编织而成,以保证空气流通,并能单独拆卸。

  “花园桥”发出邀约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预计于2018年完成的上海普陀区一个商场的设计模型。设计包括超过30万平方米的商场、酒店、餐厅、电影院、办公室和住宅区等建筑,远看有点像宫崎骏笔下那个会飞的城堡。赫斯维克工作室为该项目取名为“巨型项目的人性化理念”,它不仅是建筑设计,更是地貌的重塑。

  为了使这个巨大的项目兼有整体性和独特风格,赫斯维克工作室想把该地区设想成一个地貌:高低起伏,如同一个建立在立柱之上、穿越整个区域的公园。这些立柱将穿透整个建筑,如同大花丛上一丛一丛的树木,成为建筑本身独有的形式逻辑。此外,这个地形也顺应了周遭环境,将附近M50艺术区众多建筑集中于两个山坡式结构中,并保留了三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面粉厂,还会将其中一座改造成标志建筑。

  如果有观众等不及,也许提前落成的伦敦花园大桥可以满足大家亲近作品的需要。赫斯维克工作室计划建造的花园大桥在伦敦泰晤士河上,赫斯维克昨天幽默地向中国观众发出邀约:“这是英国一个很雅致的地方,你们现在就可以存钱了,三年后去那里求婚,或者被求婚!”

  赫斯维克说:“我们总是试图避免采取一种固定的设计语言。”工作室并不只满足于解决设计层面的问题,而希望进一步探索不同材料的制作工艺。“随时准备重塑所见所知的任何事物,无论对象是一只椅子还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这就是赫斯维克工作室的格言。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曹韵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街拍/目击
古典巴士升“颜值” 老旧锅炉披“外套”
作家王树增推出《抗日战争》
中外小作曲家深情“描绘”家乡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23古典巴士升“颜值”
老旧锅炉披“外套”
2015-07-10 2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