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吃,大概是指没有整鸡整鸭大鱼大虾的那类吃食,否则,就是大吃了。不过,我们只见到满街的小吃店,却从未看见过有叫大吃店的,而且大吃大喝还是贬义词。
30多年前,北京的街面上最多见的就是小吃店,而且叫回民小吃店的也不少。当时我家住在张自忠路,附近有九条回民小吃店、五条小吃店、宽街回民小吃店,两站路以外的则是有名的东四小吃店,东四小吃店后来又改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名称:隆福寺小吃店。饭馆和小吃店来回改名,反映的是时代变迁,有的小吃店还曾改叫“卫红小吃店”“工农兵小吃店”呢。
那个时代不是市场经济,所以街面上一直以北京小吃为主,外地小吃进京的极少,可能是计划里没这一项。小吃店居多的原因,如今回想起来,大概是当时能下馆子的人实在不多,于是小吃成为主流。一盘灌肠、一块炸糕、一份炒肝、一碗炒面或是豆汁,好歹还能吃得起。
过去的北京,小吃是老北京的,而吃大菜的馆子则多数是鲁菜,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东兴楼、萃华楼、泰丰楼、致美楼、正阳楼、丰泽园、新丰楼、安福楼,都是鲁菜,柳泉居里似乎也是鲁菜为主;不是鲁菜的,有个马凯餐厅,经营湘菜,还有个老正兴,是上海菜。大概只有涮羊肉和烤鸭,算得上是知名的北京大吃,其实烤鸭店的其他炒菜,也是鲁菜,另外还有一个烤肉宛、一个烤肉季,都以清真菜闻名。可现在,鲁菜早就淹没在五花八门的菜系里。你说吃鲁菜,别人还会问你,在哪儿啊?如今回民小吃店比较少见了,而北京小吃也已经暗藏在大吃之间。因为凡是标明北京风味的饭馆里,其实只有小吃再加炸酱面,才算是老北京的传统,其它如虾啊鱼啊,与老北京没多大关系,大都是外来菜系的变种。看来,北京的吃,传统的还是小吃,但店家只卖小吃实在薄利,没有点大鱼大虾,估计就没啥赚头;对客人而言,仅吃小吃,也不能算请客。
现在的北京街头,北京小吃,远不如成都小吃、沙县小吃、陕西小吃普及,尤其是沙县,一个县的小吃也能遍布各地,确实经营有道。走出地铁站,旁边的早餐摊,一股股莫名其妙的油味飘过来,好像也不像是北京小吃,仔细一看,烧饼夹火腿肠,或者压个鸡蛋,或者再铺一片菜叶子,真不知应该叫什么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