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就喜欢读闲书,读着读着就上了文科。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杂志社当编辑,仍与书结着不解之缘,曾编辑出版过好几本书,当时每本都能卖2万册左右。
随着网络普及,杂志社效益越来越差,几年前我辞职开起了网店。当时开网店被认为不是正经职业,可是如今,旧同事们都已承认这是个朝阳行业,而他们中许多人这两年也被迫改行了。
“现在的书能卖8000册就算畅销书了!”一位书商叹息如今读者越来越少,这点我也有所感知,因为我每星期都会去省图书馆,感觉借书的读者明显比以前少了,而且呈现老龄化。然而与这种现象背道而驰,出书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文友三两年间就出了10本书。这在图书馆也得到了体现,新书上架越来越密集,可往往上架一年后仍然崭新……
何以如今的年轻人不爱读书了?一般归罪于手机、网络,要不就抱怨现代人浮躁,静不下心来。作为写作者,曾经的出版人、资深读者,我觉得这并非全部原因。我母亲每天买菜,常常在菜场转悠一个多小时,感叹买菜难,不知道该买什么?以前我对此难以理解,如今我逛书店、去图书馆,有了类似的体验。一望无际的书架,琳琅满目的新书,翻了一本又一本,却极难遇到自己想看的。“心灵鸡汤”拼拼凑凑,老生常谈;随笔集无思想缺文笔,更像是网络灌水文字;小说看了一小半就知道后面怎么回事了……好书不是没有,然而,淹没在如此这般的汪洋大海里,一不留神,就此错过。
万般无奈之下,我基本只选读历史类书籍。一是兴趣使然,二毕竟是知识类读物,不至于读后没有任何收获。然而也许还是因为出书太多太滥,我所读过的文史类书籍许多内容彼此雷同,只不过重新排列组合而已。《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年走红,于是这几年大批作者模仿其风格,但连“高仿”都做不到,基本都是画虎类犬。往往全书都是低俗的插科打诨,正史野史混为一谈,误人子弟。现在我常常两小时就能轻松读完一本书,因为内容太“稀”,没什么“干货”,许多时候都是跳着在读。
常有媒体列举日本人、犹太人平均一年读多少本书,还有人建议立法规定每个中国人一年必须读若干本纸质书。依我看,这样简单地以数量作准,不可取。以我而言,每年读书量肯定超过任何国家国民的平均数,然而收获究竟几何?
出版质量的提高是倡导全民阅读的先决条件。如果任由“水货”充填“书海”,不仅读者茫然,长此以往,更会造成不良的读书习惯、品格与风气。如是,读者纵然破“万卷”,又有何益?
盲目追求“商业价值”、一窝蜂地赶“热点”、两个月“造”一本书……这样的高速“流水线”,不应成为出版业常态。数量固然重要,质量才是根本。“文化产业”,毕竟先是文化,然后才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