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杨颖为何争议不断?
何小手
  最近娱乐圈最热的话题当数黄晓明和杨颖的婚礼,婚礼的明星阵容被网友形容成“半个娱乐圈”,这次聚会不仅现场人气旺,在网上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这种八卦热度延续到婚后,为澄清整容传闻,杨颖去医疗机构对其面部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并不重要,粉丝和路人们至今还在围绕“真相”而展开论战。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围观现象,显然不仅仅是偶像效应,其实不仅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杨颖都是微博的热门搜索人物,这背后多数是因她而产生的话题。

  不少网友对于这两位明星层出不穷的新闻感到厌倦,大致的意思是,无论是婚礼还是整容传闻,都是明星个人的事,一再上头条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与之相对,粉丝们似乎并不这么认为,粉丝和路人对于同一个人物或话题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为何这一次反差如此之大?有分析提到话题对于杨颖走红所起到的作用,并提醒当事人多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这是一种颇有启发性的分析,它提到有关人气的两个重要变量,一是人物,即纯粹的个人魅力,二是话题,即有关个人的种种八卦,网友所表现出的厌倦情绪,厌倦的主要是话题。

  一般而言,个人魅力所能动员的吸引力是有限的,芙蓉姐姐、凤姐都曾是网络红人,可她们的人气都很难延续,高峰过后难免会过气,明星们也不例外,再大牌的明星,一旦过了巅峰影响力都要大大衰减。话题就不一样,因为往往伴随着是非,男女老少、粉丝抑或路人,大凡有发言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其中。围绕话题而展开的讨论与粉丝对偶像的追捧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后者是抱团取暖,意味着热爱与忠诚,而参与话题讨论的人则鱼龙混杂,除了对当事人的支持,更多的人是围观、看戏甚至不怀好意,因为动机与立场存在差异,一个人很可能容易因某个话题而一炮走红。显然,话题对于人气的提升作用更大,纵使你有十八般武艺,可能都不如某个话题的舆论影响,在这样一个社交极其发达、八卦偏好明显的时代,低调的实力派注定要输给那些话题缠身的偶像派。

  不少网友注意到凤姐开始“转型”,一度作为卖点的超级自信如今只是作为点缀偶尔出现在她的微博,更多时候她开始介入公共话题,与各色人物勾肩搭背,时不时发出一些颇有洞见的观点。过去凤姐吸引的主要是一些自信匮乏者,如今随着对公共话题的介入,关注她的人更多了,凤姐在网络中是否会再次迎来人生巅峰尚不可知,但回顾她的成名轨迹不难发现,一个人在塑造公共影响的过程中,制造话题、参与话题比纯粹的个人魅力作用更大。当然,一个依靠话题而走红的人物,他们的人气是有泡沫的,其市场影响力也容易被高估,在成名过程如果主要依赖话题,那么就要有接受外界批评的心理准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专版
如何看待“地铁吐痰事件”?
“康熙”去了
除了动手,还能干啥?
“知识改变命运”应一直成立
“老保姆”
杨颖为何争议不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杨颖为何争议不断? 2015-10-19 2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