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音乐剧情片《爆裂鼓手》,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讲述了一位青年鼓手演绎多重人生——如何接受挫败的磨砺,并在命运的捉弄中重新认识自我、感知生命的意义。
突然接到凯西的死讯,让他在沙弗尔音乐学院的伯乐弗莱彻难过至极,但弗莱彻在给工作室乐队成员讲述凯西的故事时,对于他的死因“撒了谎”。弗莱彻拒绝承认凯西抑郁而称他“死于车祸”,因为“抑郁”在他看来,就是懦夫的“代名词”。我想,弗莱彻自有他的“理由”:音乐是感性的艺术,有着强烈的生命色彩,尤其是鼓手,在呼吸与节奏中找到共鸣,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敲击,都能感受到灵魂随之潮起潮落的波澜。弗莱彻作为拓荒者,他一直在截断后路中施展音乐暴君的特性,不断地翻搅压榨他认为的天才,释放出内心暗涌的“魔性”。
那一夜,他向当年发现凯西一样,突然出现在排练室独自打鼓的尼曼面前,给了这位19岁的音乐天才一次当乐队临时鼓手的机会。但第一次练习,弗莱彻就如火山爆发般一次次朝尼曼怒吼,让尼曼不寒而栗。尼曼发疯似的苦练,甚至为了突破双倍速度每分钟330下的打击次数,双手被鼓槌震磨出鲜血,溅洒鼓架。
一次比赛,由于弗莱彻武断地责备“迟到”的尼曼,导致尼曼驾车被撞。当满身鲜血连握鼓槌的力气都没有的尼曼在最后一秒出现在比赛现场时,结果可想而知。满腔怒火的尼曼冲向还在咒骂自己的弗莱彻,两人扭打成一团……伤愈后尼曼接到了退学的通知,还被当成隐身证人,指控弗莱彻精神虐待学生,弗莱彻被学院“扫地出门”。
当尼曼在小酒吧再遇到弗莱彻,昔日魔头语重心长地推心置腹,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时,尼曼仿佛从弗莱彻身上看到了将来的自己,为音乐而生,不疯魔不成活!
然而,音乐节的演出现场,弗莱彻突然临时更换曲目。弗莱彻看着手足无措的尼曼,轻蔑地嘴角一撇。窘迫的尼曼胡乱地一阵敲打后,黯然神伤地接受弗莱彻肆意羞辱。逃离,或许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也是向弗莱彻、向音乐梦想、向遍体鳞伤的自己竖白旗的最愚蠢举动。所以,他又很快重返舞台,自顾自地接连演奏自己熟悉的曲目,渐渐找回自信、从容、坦然,超脱自我地浸身其中,用最率真的斗志,与音乐一起“合谋”完成了反击所有偏见的爆裂人生。
若再仔细回味,原来,弗莱彻就是想再“创造”一个别样的肖恩·凯西,从他讲述凯西的故事开始,到他“预言”后来尼曼的车祸,相似的明暗两条线实为重叠成一个主题:多重人生的演变,就是要找回最真实的自己,过程虽然残酷,但结尾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精彩。人生历练,用成语翻译就是“卧薪尝胆”,用经济学翻译就是“迟来的奖金”。弗莱彻有一句话讲得好:所有成功的前提,不是因为别人恭维你“Good job”(干得不错),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