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发达的民族,在饮食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由于土家族大都聚居在山里,重岗复岭,山多水少,这就造就了土家族“取山所产、吃山所长、办山风味”的饮食特点,颇富山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我们细细品味土家美食。
芙蓉镇上牛头宴
湘西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闻名全国。古镇三面环水,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大瀑布、青石板街、土家吊脚楼形成一幅精妙绝伦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的山水画卷。《芙蓉镇》的拍摄地王村,正在准备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当中摆放着一整颗牛头,当地人都叫牛头宴。牛头宴又名土司宴,原本是送迎将士出征、凯旋的犒赏,现在逐渐演变成了土家族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
民国《永顺县志》卷24记载:“宣慰签天祭以白牛,牛首置几上,银付之。下令曰:有敢死冲锋者,收此银,吃此牛首。勇者报名,汇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老司城遗址考古过程中,发现动物骨胳近42000件,其中牛的骨胳占哺乳动物的一半,达13000余件,且黄牛骨胳数量多于水牛。考古发掘印证了土司时期永顺土兵被中央朝庭征调甚多,为了鼓舞士气,每每出征之前必宰杀牛无数,土兵勇士以吃牛首为豪,在战场上亦不负众望,奋勇杀敌。据说,永顺土司彭翼南为了战胜倭寇,出征前在老司城、王村、田家洞等地曾宰杀公牛无数,以牛头宴鼓舞土兵杀敌,最终大获全胜,被《明史》誉为“东南战功第一”。
“牛头宴”承载了太多土家先民的荣耀和希望。1728年,为消弱土司权利,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牛头宴”也随之逐渐失传。2007年,永顺县组织有关人员挖掘,经过反复的试制,才终于成功。此后,每年土家族舍巴节上,都要上演包括原生态歌舞表演、土家饮食文化牛头盛宴、巫傩绝技表演及舍巴节神秘之夜篝火晚会等主体内容。这其中,“牛头宴”无疑最为游客所期待。
牛头宴的主菜——牛头的具体做法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牛肉食用,大快朵颐,喝竹筒米酒,体验土司时期土兵出征前满怀豪情准备英勇杀敌的感觉。牛头上每个部位的肉质对于火候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在受热相同的情况下,牛脸和牛眼的熟嫩程度就不一样。牛头宴的做法需要挑选了数十种辅料,才会使牛头上的每一块肉都那么鲜嫩湿润,令人唇齿留香。通常熟牛头一般重三四十斤,能出肉十多斤,光牛舌就有三四斤肉,上品牛头讲究骨酥肉烂、嫩爽入味、肉香四溢,用刀叉剌肉块,蘸几样小料食用,配以棒渣粥、烧饼,或时令小菜。
在永顺芙蓉镇,只见青石大坪内,几十张木桌一致摆开,桌上山珍野味盆满钵满。桌边立有一火炉,炉上架一口大锅,锅内牛头煮得皮开肉绽,露着狰狰白骨,香气腾腾之中,两把系红布的匕首和钩子在锅边若隐若现。客人落座,在树皮做成的大号声中,一位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汉子慢慢走向大锅,刀光勾影,手起刀落,如庖丁解牛般,不一会儿,几块牛脸就在钵内了,“逮!逮!逮!”几句吆喝,人们齐刷刷地站起,手端酒碗,一饮而下,“牛头宴”拉开序幕……
“牛头宴”看起来吓人,吃起来却十分鲜美,每一块肉都那么鲜嫩湿润,肥而不腻,令人唇齿留香。这种清淡的牛肉,看起来极为普通,但它的奥妙就在用了几十斤牛骨汤炖制而成,鲜味几乎浸淫到了每一块肉的缝隙里。现场上千名游客品尝后,无一不大呼“过瘾”。
在舍巴节上,好客的土家人在露天广场摆出近百桌“牛头宴”,乡民和游客均可不请自来轮流吃“牛头宴”。客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感受一番土家人的神秘和豪爽、好客。湘西自治州的一名负责人告诉我们,舍巴节对土家族有重要意义,一是继承传统,土家族的祖先具有勤劳、善良、爱国、爱家、豪爽、亲和的品德,祭祖能激励人们继承这些优良品德;二是传承文化,舍巴节表演的歌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腊月里的土家美食
双凤村距永顺县城15公里,属大坝乡,坐落在海拔680米的山顶盆地中。这个叫双凤的村落,真如其名称一样的美丽,许多大树和成片的橘园环绕着掩映着,应了那“自古以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土家族居住规律。据村中古石碑记载,在唐代就已建村。双凤村现有96户325人,全部是土家族,以田、彭两姓为主,是整个湘西土家族风俗保存最完整的两个村寨之一,也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风习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斑驳陆离的寒冬腊月,透亮的冰溜子一排排地挂在双凤村的房檐上,挨家挨户打扫门庭,男人打柴担水,宰猪杀羊。妇女儿童就做些轻巧的活儿。生火作饭、清理内脏……在土家腊肉中,腊香肠应是当之无愧的土家菜肴“闺秀”。腊香肠的制作比熏腊肉要复杂和更多讲究。首先选用本地土猪后腿肉,将猪肉的瘦肉、肥肉从骨头上切割下来;然后将切下来的肉用锋利的菜刀削成一厘米左右宽的薄肉片,放进大盆里,就算完成了加工猪肉的第一步。根据个人喜好,按比例将干辣椒、干柑橘皮、干花椒混合成碎末状撒入加工猪肉中,同时按家庭食用习惯拌上食盐,用手进行搅拌,直到加工猪肉的每片肉都已经裹上佐料,才算完成猪肉的食材加工。之后将新鲜猪肠洗干净,置入盘中。将备好的矿泉水瓶嘴头(或铁丝圈)放进猪肠一端,让后将加工猪肉通过它灌进肠内,一边灌一边温柔地将猪肉均匀下移到两节香肠的长度,两尺左右。灌满两尺后,用细麻线将香肠两端系紧,然后在香肠中间用麻线系紧到刚好成连接着的两节香肠。灌好的香肠不能马上进炕熏烤,还须挂在阳台阴凉处晾几天,看起来香肠外表清爽干净了,才可以上炕熏烤,直到香肠散发香气和有油微量溢出,成为真正的腊香肠。
腊血豆腐是土家人杀年猪时以猪膛血、豆腐、肉丁及多种佐料拌和熏制而成,切片炒吃。首先把豆腐放进大盆里用双手用力搓成细绒后,顺一方向搅打成泥;加入猪血、食盐、五香粉;肥膘肉切成7毫米粗的条;取约50克重的豆腐用手团成椭圆形的坨;再将三条肥膘肉对称地竖直贴在豆腐上;另取约150克重的豆腐包裹在外面,稍稍团紧,逐个放在筲箕内;将装有血豆腐团的筲箕放在25℃的温暖处使之“收汗”,再用手捏1至2次,使之完全成形;然后全部挂在柴灶上空熏烤,约20天后表面呈黑色时即可食用;食用前,用温水将血豆腐表面洗净,上笼用猛火蒸约1小时取出,切片装盘食用。由于颜色的原因,土家人又称它为红豆腐。制作这种豆腐有严格的季节要求,俗称“腊月杀年猪,好做血豆腐”,此言道出了制作血豆腐的季节。血豆腐外观别致,独具特色,腊香味重,山区农家招待客人多用此菜,在酒席桌上,客人品尝此菜时,视之会误认为猪肝,食之则鲜美可口。春节吃年饭,土家人全家团聚,餐桌上必有血豆腐。因为人们把它当作吉祥菜,取豆腐的谐音,预示来年“斗富”之意,很有人情味。
土家山寨,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冬季不熄的火塘。不论任何时候都架这一个很大的树蔸或树桩燃烧。把灌好的香肠和猪肉、鲜鱼等等挂在火塘上最高的梁上,利用火塘上上升的青烟熏制,由于熏制持续时间很长,缓慢充分,加之燃烧的树木有非常特殊的香味,所以正宗土家香肠才是真正美味!
土家孩子们最幸福的日子就是:看见爸爸搬个长长的木梯,爬到房顶将香肠拿下来递给妈妈,首先是清洗干净了放在开水锅里煮松软。然后拿出来,切成合适的小片,加上鲜嫩的大蒜苗,或蒸或炒,可谓方便快捷。伴随着满屋香味,这时候孩子们手上肯定有一截正在吃了,那是妈妈从砧板上专门留下的一截!
品尝“炒米”味道
做客土家同胞家中,一定要尝尝土家族人的特色小吃:炒米,即爆花米。将糯米蒸熟放凉,晒干后,用细砂石在铁锅中炒爆炸花而成;食用时用开水冲食外,也可以拌以苞谷糖或薯糖,做成饼糕炒米糖。
在农村,糯米是与年节、美食联系在一起的。除了打糍粑、包粽子、做汤圆和蒸血粑,土家人还兴做炒米。土家人做炒米是特别讲究的,也把会不会做炒米、做得好不好,当成评价一个妇女是否贤能、勤快的表现。
做炒米首先是要精选适宜的糯米,颗粒呈长形的比较适合。尽管糯谷的产量不及其他品种高,但为了做炒米等吃食,一般农家都会在春天播种时就规划好,哪块田要专门留来种糯谷。有时家里没有长颗的糯米,还要去和别的人家调换。
其次,糯米在蒸前,要用冷水浸泡,待泡胀后用甑子蒸熟,做法和蒸糯米饭来打糍粑差不多,只是不能蒸得太融。蒸熟后倒进簸箕中,要用红绿两种食用色素涂染一部分,使其多彩多姿。晾晒时不停地用手将糯米团搓成颗粒,当地人称“阴米”。阴米亦可用油汤煮来吃,放一些瘦肉在里面,比单纯的糯米饭更香、更有滋味。
晾干后的阴米在炒之前,要用布帕包好放在铺盖里捂着“发汗”,炒时要在河沙里滴几滴桐油,等到沙子滚烫了,舀一铲阴米埋在沙中间,待其充分膨胀后急忙舀出用筛子将沙筛去,留下的炒米就又香又脆,也不带沙粒了。这样炒出来的炒米,比机器做出来的爆米花颗粒要细小,更好吃也更经泡一些。
阴米和炒米都可以当作礼物送人。山寨吃炒米一般在三个时候,过年过节、栽秧打谷和讨月米酒,主要是为了招待远来的客人和酬谢请来帮忙做活路的人。炒米算不上主食,只用于早餐或者宵夜,算是正餐前的序曲和结束一天的尾声。
吃炒米时,可以用醪糟水泡,也可以用油茶汤泡,甚至还可以在开水里面加点糖泡起吃,十分便利。老年人常用油煎的茶叶泡炒米吃,据说可以提神醒脑。至于小孩子,也可以像脆脆面一样打干吃。若是出门在外,还可以带上一袋作为路粮呢。
只是在做炒米时要特别注意,发霉变质的阴米吃不得,桐油不能用农药瓶子装,因此而造成食物中毒的事例在山区并不少见,其教训是很深刻也当谨记的。
“炒米儿”可以干吃,但更多的是用开水泡着吃,泡米儿和吃米儿十分讲究。一般是将红糖和炒米儿放入碗中,再用开水沿碗边四周慢慢向碗中央浇淋,如呆开始就朝碗中心淋,碗中的炒米就会向四周推挤,撒满一地,所以,土家人都“滚水泡米儿,周围淋”的民谚。吃“米儿”的方法更是独特神秘,主人只给一只筷子,如果仍再索取另一只,主人就会笑话,就用两只筷子,会死丈母娘的。
土家人还将炒米儿和米糖或红薯糖拌上生姜、芝麻、花生一起加热,装入一个木制的模子中压好,然后用菜刀切成一片片的,俗称“切糖”,“切糖”和“炒米儿”一起放在坛子中,随时可以取用,一年半年也不会软化变质,算是过去土家孩儿最奢侈的零食了。
细想起来,土家人的如山如水、如辣如酸的性格恐怕与土家族的饮食有关。人间以食为天命,兽禽以食为本能。吃,不仅维系着人类生命,也培育着人群的性格。易中天说,中国文化是吃出来的。的确,文化是吃出来的,历史也是吃出来的;一个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饮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