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打击“号贩子”要先除“里应外合”
陈 方
  陈 方

  看到网上热传“外地女子在北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时,想起两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亲戚要做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他丝毫没有“留恋”北京的医疗资源,毫不犹豫跑到老家住院手术。老家人不解,他说,你压根没体会过在北京找一个好一点的医院看病有多难。

  2015年,《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49.3%的受访者曾遇到号贩子倒卖号源,而46.0%的受访者曾经从号贩子手中购买过专家号。挂号到底有多艰难?调查中,46.6%的受访者直言买号是因为“通过正规渠道挂不上号”。而报道这次“黄牛”事件的记者,用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一切:在部分医院,尤其是较为知名的三甲医院,预约挂号即使挂满了,也可以通过“黄牛”成功预约,黄牛甚至声称“没有挂不上的号”。

  “一号难求”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平衡资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号贩子”的肆虐,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普通患者的“就医权”。

  “女孩怒斥号贩子”被媒体关注后,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已介入调查,对“号贩子”现象尤其是医疗机构内部个别不法人员内外勾结的行为,始终“零容忍”。

  没有资源紧缺就没有黄牛泛滥,这话没错。但另一方面,没有里应外合内外勾结,黄牛到底还会不会如此肆虐猖獗?

  我们不能否认医院和警方在打击号贩子方面付出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到底有没有做到极致?升级打击“号贩子”的技术手段,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院方是否愿意付出成本。比如,号贩子钻实名制的空子,那么医院是否可以开通现场预约登记的手段?预约登记与预约挂号的区别在于预约登记并不是当场实现号源交易,而仅仅登记留存了患者身份信息和疾病信息,由后台工作人员进行筛选并完成最终的预约操作。预约人要持有效证件在医院指定窗口进行登记,提供身份证原件、以往的病例资料等。当然,现场预约登记也存在增加患者麻烦等不足之处,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院方在这方面必须做好平衡。

  一段视频再次把“号贩子”的老问题呈现到舆论前台,并引发广泛思考。剥丝抽茧之后,我们也必须搞清楚,“号贩子”问题到底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还是“制度性”问题?医改没有改到位,这是制度性问题,但如果把“打击号贩子”的环节也装进这个“制度性问题”的筐子里,很有可能会放松对号贩子的打击治理力度。对号贩子零容忍,必须从当下抓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大虹桥专刊
   第B02版:大虹桥
   第B03版:大虹桥
   第B04版:大虹桥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打击“号贩子”要先除“里应外合”
上医治未病
让反腐败的“制度链条”环环相扣
黑童话
时间还早,再续一杯
“800元稿酬起征点”松动了?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打击“号贩子”要先除“里应外合” 2016-01-28 2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