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上医治未病
吴 强
  吴 强

  上海两会专题会,一位医生代表发言耐人寻味:

  他是儿科医生,大学同学群里都是儿科医生,群里100多人,都只想着快点退休。他出身医学世家,可却嘱咐孩子,360行,什么都能干,就是不要干医生,说这是“心凉透了的写照”。

  为什么心凉透了?原因很多,待遇、操劳、辛苦,种种。儿科医生只是近期一个焦点,事实上各科医生在尽心尽责同时,或多或少有类似怨言。制度设计、管理方法固然永远有可以加以改进、完善之处,但就诊者多这条,恐怕就足以让所有改进和完善苍白乏力。

  讨论自然而然延伸到怎样减少就诊人数上,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少不必要看的病,有代表提出媒体要多做规范的健康教育工作,千万不要让一些互联网上的不靠谱的知识占据人们视野,导致很多不必要就医;另一个是中医追求的目标,“上医治未病”,如果根本不生病,或少生病,自然也就减少了就医人数。

  这两条,都是长期的,不是速效药。是根本,却很难:病人总是已经感觉到症状,哪怕症状是想象出来的,才会去看病,至于判断必要不必要,实非病人所长,除了讳疾忌医的人,总是宁可信其有,总是希望能够早治早好的。不去看,万一病重了,医生一句“怎么不早来”,还不呛得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不生病、少生病,更难。当场就有医生代表提出:戒烟限酒这样生活好习惯,倡导那么多年了,不少医生都没有做好,怎么指望社会大众做好?此言不虚,这两天刚有新闻,国家八部委2012年出台控烟规划,三年下来,烟民不降反增。至于合理膳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倡导合理膳食的声音总没有倡导美食的声音响。

  然而,做不到,代价很沉重。社会付出的医疗成本是代价、医患关系紧张是代价、医生职业整体的不幸福感是代价,而更大的代价则是健康、生命的流失。

  再难。也要做。健康上海,健全的医疗制度是题中之义,更应该意味着落实在每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好理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大虹桥专刊
   第B02版:大虹桥
   第B03版:大虹桥
   第B04版:大虹桥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打击“号贩子”要先除“里应外合”
上医治未病
让反腐败的“制度链条”环环相扣
黑童话
时间还早,再续一杯
“800元稿酬起征点”松动了?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上医治未病 2016-01-28 2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