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0天,就是猴年春节了,猴子自然成了抢手货。说到猴子的代表人物,大概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这几日,有关“86版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老师上不上春晚”的争论,就犹如电视剧里美猴王闯了蟠桃会般闹得沸沸扬扬。不过,“上不上春晚”今天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孙悟空”究竟是怎样的孙悟空,我还是想有句说句。
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美猴王,是真的扮相俊美,更是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然而,当我成年后再读《西游记》才知道,这从来都不是一本老少咸宜的神话故事书,悟空八戒沙僧都曾以吃人为生,悟空非但不俊美还天生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故事里常有血腥,如果按照原著拍出来,估计家长们再也不放心让孩子在这样的寒假里独自观看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几年被重新翻译的格林童话,虽然名为童话却一点也不梦幻,而是充斥着黑暗、恐怖和成人化的世故,睡美人醒来之后变成了复仇的女巫;长发公主遇到了王子,结果怀孕了;邪恶皇后其实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她一直在谋杀自己的孩子。
有人争论,究竟是美化过的孙悟空好还是原著里自带原罪的孙悟空好。也有人抨击过,黑暗格林童话是对孩子纯净心灵的伤害。我倒觉得,俊美猴王并没什么不好,现实原著也不能缺乏,童话更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版本,最重要的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分级阅读”和“分级观看”制度,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接触到最适合的“美猴王”,尤其是成年人需要帮助未成年人作出正确的阅读和观看选择,就比如,“以吃人为生”的“血腥”孙悟空或许就并不适合陪伴孩子成长。
然而,在发达国家已经通行的“分级”做法,在中国仍然长期停留在讨论阶段。这就使得在理论上,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物、任何一个视频作品,孩子都有权购买阅读或有渠道观看,因此,“少儿不宜”的图书依然摆在孩子的书架上,黑童话还在悄悄地被孩子从视频网站上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