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呼声,首先来自公众的健康需求。目前,一些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与公众真正的使用需求存在脱节,在高维护成本的现实面前,运营常常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可是,目前整体开放率仍在低位徘徊。而中小型、社区型健身场馆远远无法满足民众需要。至于30多万个小型室外体育场地,在部分城市甚至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扫清观念、体制障碍,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必要之举。体育事业的改革,需要盘活资源存量,做好增量文章,打通影响产业发展的“肠梗阻”。
国民的健康,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体育运动则是实现健康的最有效投资。从现在起,相关单位主动“干”起来,老百姓主动“练”起来,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国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愿景,必能早日成为我们深以为傲的“幸福资本”,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源”。(吕晓勋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