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且单纯
“对我来说,在大陆演戏是一件复杂且单纯的事”,魏海敏分析问题细腻而到位。复杂的是,“我1991年第一次到北京时以为碰到的都是河北人。”魏海敏的父母分别来自河北和东北。“在台湾,一个校园里很少有同学的父母来自同一个地方”,因而才造成了她感觉在北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说‘河北话’”这样的误会。所谓“单纯”——“我就是来学戏、唱戏的。我一辈子就是和戏在一起的。”这种复杂与单纯混合的感觉一直维持到2002年,跟着梅葆玖学梅派11年之后,她才感觉“稳定下来,连嗓子也好多了”。
戏迷成搭档
而之所以选择将工作室“落沪”,是因为上海的海派文化更符合艺术创新的气质。众所周知,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部队,把京剧、豫剧、河北梆子以及相声等戏曲曲艺也带到了宝岛。失去了大陆的根,依然挣扎着在宝岛生长的戏曲,“长成了另外一棵树。”时至今日,很少有台湾观众分得清京剧流派。因而台湾的京剧,就在传承与创新的摇摆之中,成了如今更注重唯美形态的模样。而在上海,京剧的知音更多,“这里有更多青年戏迷呼应我。”
吕俊,就是从一位“呼应”魏海敏的戏迷而成为她“落沪”搭档的。这位上海姑娘本来在外企做品牌推广,因热爱戏曲又着迷于魏海敏“什么都有可能”的戏剧观,就与她联手了。“可是我们两人的设想该怎么实现呢?”于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向她们介绍了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
创意有点妙
魏海敏与吕俊颇有一些不错的创意,今年,她们将依托工作室去逐一实现。其中,“600分钟600年”就是一出中国戏曲“精华史”。演出分为4场,600分钟里,将集中展现梨园戏名家曾静萍、昆剧名角石小梅等十余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艺,涵盖9个剧种,“拎”出戏曲表演史上的华彩。对不谙戏曲的观众而言,这是最好的入门“教材”,对深谙戏曲的观众而言,则是难得的高峰体验。与此同时,魏海敏将举办各类普及京剧、呈现戏剧观念的讲座。她的戏剧观,更推崇“戏曲重在创新”。如果仅仅是拷贝不走样似的传承,那只是“做体操”,而只有融入个人塑造角色的创新形式,才可能赋予戏曲当代的生命力,“因为这里面有符合当代人的情感,而我要把它一层层地表现出来。”
“作为当代戏曲、戏剧演员,我们必须在不断反思自身传统的同时思考——我们怎么才能真正感动观众?”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