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大自然 大课堂 大视野 大学问~~~
大自然 大课堂 大视野 大学问~~~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自然 大课堂 大视野 大学问
沪上中小学引领学生探秘“野趣”
王蔚
  春天来了。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将孩子们的课堂搬出了教室。到大自然放飞心灵,到野外捕捉创意灵感,到社会大课堂学习实践知识……这样的教育改革之春,已愈发显现出无穷魅力。

  九亭第四小学开“二十四个节气课”

  传承民俗让孩子更博雅

  【问题背景】

  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孩子,远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不仅不识禾苗,许多人从小到大恐怕连气候常识也知之甚少。“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吗?”“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各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吗?”“你知道我国的经典古诗文中有哪些咏诵二十四节气的美文吗?”……这样的提问,多半会难住青少年。

  在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一门“二十四节气课”,让孩子们的知识天地从小课堂搬到了大自然。校长张园勤说:“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口,在二年级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精心选编、制作了《二十四节气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包含节气解读、典故传说、民间谚语等内容,以儿童的视角诠释了古代中华人民的劳动智慧。”

  据讲课的叶玉婵老师介绍,这门课的目标是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一年级要求能够背诵24节气名称,能熟读24节气谚语歌谣及诗歌,初步了解每个节气的表征和时间;二年级在一年级基础上,熟读背诵24节气诗歌,理解诗歌大意,知道每首谚语歌谣和诗歌所指的是什么节气。除了经典诵读,学校还创设了许多丰富的节气教育活动。在各个班级创建“温馨教室”活动中,黑板报上会设有“节气专栏”,以“认识节气,亲近自然”为主题,或抄录当前节气诗歌,或列举当前节气代表植物,形式美观,内容简易明了。学校建立了“节气文化长廊”,试图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更立体更亲切的诵读环境和节气感觉。校园内还有根据各节气布置的植物带和校园文化长廊以及展示区。此外,学校还有一个极具校本特色的“3E闯关手册”活动,是否能记住每个节气名称和先后顺序、是否能大致了解每个节气的特征、是否能认真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等,成了考验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重要一环。

  “每个孩子,每个机会,每一天”,这是九亭四小的办学理念。张园勤说,开设二十四节气课,与学校倡导的“仁礼、博雅、惜时、行远”的校训十分吻合,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建平世纪中学每周都有“越野课”

  健步5公里人人身心愉悦

  【问题背景】

  虽然国家规定了体锻课的课时,不得随便挪用和挤占,但在许多同学包括一些教师看来,体锻课多等同于“白相课”。爱“玩”的总是那么一拨人,不爱动的也总是那么一拨人。常见的情形是,体锻课形同放羊。

  紧邻世纪公园的建平世纪中学,从上周起把体锻课搬到了校外——绕世纪公园快走。

  世纪公园有140公顷的绿地,还有宽阔的水域。由锦绣路、花木路、芳甸路等3条环世纪公园大道的人行道改建而成的健身跑道,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丝”,这里有优美的风景、有良好的设施、有跑步的文化、有安全的管理,每天都有大批跑步爱好者在此“刷圈”,世纪公园由此成为了沪上著名的跑步圣地。

  校长陈强介绍说,学校地处浦东花木社区,与东方艺术中心、世纪公园、科技馆等毗邻。随着《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颁布,对高中学生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设计开发了“走进花木”区域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成为有品味、健体魄、懂规矩、会学习、能创造的社会建设者。2016年伊始,作为“走进花木”区域课程之一的“环园健步”课程在高一年级启动实施,一周一次的“环园健步”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坚定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健身能力。

  2月29日下午的第三、四节课,高一年级的同学在接受了老师的课程指导后纷纷踏上了世纪公园的“金丝”健身跑道,开始了长达5公里的越野健步体验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学校精心保障、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身心愉悦,同学们或跑或走,坚持到底,不仅仅是完成了环世纪公园的全部路程,更是体验了跑步圣地的独特跑步文化。”陈强说。

  海桐小学外语课也搬到了室外

  用双语实地探究科学奥秘

  【问题背景】

  许多人认为,只要学生坐在课堂里“认真听”了,自然就学得会。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简单地对知识的吸收与存贮。事实上,讲台下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接收频率”,有的在认真听讲,还有的心思早已飞到了窗外。

  浦东新区海桐小学组建了一个“科学双语探究社团”,用的也是自编的校本教材。用校长孔宇玮的话说,每周在课堂内的活动时间虽然只有一节课35分钟,但老师却成功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达到了课堂内外一样精彩的效果。

  “走,一起去做现代的夸父,一起去追踪影子!”这是科学双语探究社团开展的一项有趣活动。在活动中,有同学负责在一天三个时间段内站在铺设于指定位置的白纸上制造出一个人影子,有同学负责用马克笔勾勒出影子,还有同学负责用卷尺测量影子的长度。“没想到,同学们的热情可高了,有争当‘影子’的,有要求去做测量工作的。我还组织学生向门卫叔叔们和体育老师询问并最终确定了试验地点——操场的一角,因为那里不受建筑物的遮挡。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我和孩子们就坐等太阳啦。”主讲这门课的沈秀娟老师说,她和同学们利用上午早操后、午餐后及下午课间休息的三个时间段来到操场,一丝不苟地测量和记录,终于得出了有关“影子”的科学结论。

  沈秀娟还介绍说,在开展“SOS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鹅卵石体积”时,更是激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都想到了利用水,更有一些“牛娃”在浏览了网络信息后发布了技术贴,他们居然想到了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鹅卵石的体积。但同时也有孩子提出了质疑,1立方厘米的水是否等同于一毫升水?两个单位明明不同呀?为什么可以通过水进行换算呢?改用可乐是不是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呢?她将孩子们在网络上的各种疑问归纳与整理,整合在后一课时的学习任务中。在随后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一问题时,她同样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鼓励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验证他们自己的推测。显然,这样的论证任务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3·15专版
   第A15版:3·15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互动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沪上中小学引领学生探秘“野趣”
广告
新民晚报校园内外/新民教育B02沪上中小学引领学生探秘“野趣” 2016-03-09 2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