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传统征信,主要以金融借贷数据作为信用评价的依据,数据来源是全国各商业银行报送的信贷信息。刚毕业的大学生、蓝领、农民等群体由于缺少借贷记录,没有征信评价,在信用卡申请、贷款等方面无法享受信用带来的便利。
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曾透露,我国约存在8亿的潜在消费信贷用户。但在这8亿人当中,只有3亿有征信数据,没有征信记录的多达5亿。贺强认为,这种状况,是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这种普惠金融发展需要的。
互联网+信用,可以通过综合支付、购物、学历、社交、公益、社保、公共事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数据,对缺乏信贷数据的人群做出信用评价。陈建表示,对中国市场来说,大数据云评分是中国普惠金融的必然之路。
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考拉征信等8家机构的揭幕拉开了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发布的《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报告披露,中国的企业和个人信息,散见于各职能部门,没有互联互通。贺强委员建议,政府向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放公积金、社保、低保、婚姻状况、水电煤、交通违法罚款逾期等居民信息,盘活政府数据。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征信服务,让没有信贷记录的人也能得到客观的信用评价,及时地对有信用的人提供各项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