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年少时身体十分虚弱且疾病不断,不是恶心、呕吐、拉肚子,就是感冒、发烧、咳嗽。虽三天两头用药,却疗效甚微。在其30刚刚出头时,旧疾未愈,又添新恙:只觉整天心慌、气短、头晕,虽到处求医诊治,但身体依然每况愈下,逐渐虚弱。苏辙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找来医书,开始自学。他聪明过人,又勤学好问,没费太多功夫,便对《神农本草经》中数百种中草药的性味、功用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发现茯苓这味药药性十分平和,正如《神农本草经》所指出的那样“久服可安魂养神、延年”,正好应对自己的病症。于是,他买回了一些茯苓,天天坚持服用。不到一年,以前那些缠身的痼疾都烟消云散了,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此后服食不断,得享高龄。苏辙的兄长苏轼也喜食茯苓。
至明清一代,服茯苓之风更盛,慈禧太后也爱吃茯苓饼,她到晚年仍容颜不衰,与此不无关系。
茯苓,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寄生于松树根。其傍附松根而生者,称为茯苓;抱附松根而生者,称为茯神;内部色白者,称为白茯苓;色淡红色者,称为赤茯苓;外皮称茯苓皮。均供药用。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肺、膀胱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名医别录》言其“益气力,保神守中”。《药性论》言其“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含有丰富的麦角甾醇、茯苓酸、卵磷酯、茯苓多糖等,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而有抗癌防癌作用。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对脾胃亏虚,运化不足,纳少便溏及各种水肿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传统习惯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利湿,茯神长于安神,因而健脾益气时可选用白茯苓,利湿消肿时可选用赤茯苓,养心安神时可选用茯神。现介绍三则食疗方,供选用。
1.茯苓粉粥:茯苓3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茯苓择净,研为细末。先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再下茯苓粉,煮至粥熟时,调入白砂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健脾利湿,宁心安神。适用于脾胃亏虚,水湿肿满,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心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
2.茯苓白术肚条:茯苓30克,白术10克,砂仁5克,猪肚1具,调味品适量。将猪肚洗净,与茯苓、白术加清水适量同煮熟后,取出猪肚切条。另取药汁适量煮沸,下猪肚条及砂仁末、川椒粉、胡椒粉、葱、姜、料酒、味精、食盐等,煮沸,下淀粉适量,炒匀即可服食,淋香麻油少许以增色,每周2剂。可芳化醒脾,行气健脾,适用于夏季暑湿困脾,慢性胃炎,食欲不振,肢体重困,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
3.茯苓酒:茯苓60克,白酒500克。将茯苓切片,装入砂布袋中,扎紧袋口,浸泡于白酒中,浸泡7天即可,每晚睡前饮用一小盅。可补虚益寿,强筋壮骨。适用于脾胃亏虚,纳差食少,肢体沉重,瘦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