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5岁以上老人有津贴了,备受关注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日前终于尘埃落定。《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也将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次制度创新亮点多多。比如,老年人看病有“五优先”便利;80岁以上老人要维权,符合条件的可上门服务;无障碍出租车80辆首批投入,可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服务等。这次实行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仅此一项,每年所需的财政补贴将超过45亿元。应该说,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程度,上海优化投入、增进福利,值得称道。
但是,老人们能否“颐养天年”,不仅在于物质生活是否充裕,更在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也就是说能否“老有所乐”。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老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老人家庭空巢化趋势越来越严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会不断提出更高需求。为此,笔者认为,只有从政府、社区、家庭三方面努力,才能更好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政府要关注“老有所乐”。比如,能否扩大老年教育?近年来,上海老年大学招生火爆,不仅报名者众多,更有人不愿意毕业。这充分说明老年人渴望学习知识、充实精神生活的迫切心情。这种现象的背后,凸显出老年教育的短缺。那么,政府能否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益性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的再教育需求?再如,政府能否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合住?这在国外已有先例。比如,在韩国、日本等,凡是子女与老年人合住的,政府在住房、税收、休假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激励措施。
社区也要关注“老有所乐”。比如,能否健全健身广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活动场地,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便于锻炼身体、相互交流的稳定场所?社区能否对老人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按不同需求,增加一些更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服务?比如,社区图书馆考虑到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可以推出老年人送书上门服务;社区各影院和剧院,可以在工作日的白天场为老年人开设廉价或公益电影戏曲演出专场;也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陪护、陪聊等多样化服务。这一系列服务,既节约费用,又可直接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何乐而不为?
家庭更要关注“老有所乐”。比如,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子女能否倾听老人的意见?在情感上慰藉老年人,能否陪老人看电影、旅游等,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在心理上满足老年人,能否帮助老年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引导老年人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比如,有不少儿女鼓励父母写自传,然后帮助精心策划和安排出版。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过一句话,“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而老年人新的生活方式却可以”。所以,无论养老问题如何破解,老有所乐都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