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也作“谷雨花”,迟开独立不争春,自古以大气华贵为世人所期待、所赞誉。
在金山区朱泾镇,就有一个以牡丹为名的村子。据《新农志》记载,两百多年前,当地秦氏先祖造房时,偶然在河中拾到花梗一枝,种在天井东南角。每年暮春,花开深红,花蕊金黄,花瓣内卷而浓厚,花期历久而不落,称为红牡丹。相传,全国只有两株半,这株即其中之一,牡丹村由此得名。
故事还有一半。1969年,因施牛血,造成肥害,红牡丹枯萎死亡。从此,牡丹村里无牡丹,这种遗憾持续了近五十年,俨然成为村民的一块“心病”。直到去年6月,新上任的村支书走访询民意,“牡丹花开”为民心所向,于是村镇班组与秦氏后人共同栽下三株幼苗。
前些天,我去秦家老宅看了,虽无缘再会那朵“牡丹之皇”,但新栽的三株花开正盛,遇到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也会笑说“牡丹花又回来了”。今年,村里还计划打造一条“牡丹埭”,给80余户每家送上两朵牡丹花,种在屋前河畔,开出一个名副其实的“牡丹村”。
名字,寄托了最质朴的期盼与向往。有趣的是,或是先天垂爱,或是后天有意,还真有不少“村如其名”的故事。例如,在今年获评上海市“美丽乡村”的示范村中,浦东新区新场镇果园村,就以“新凤蜜露桃”等蔬果名扬全国,斩获多个农产品金奖;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发展水产养殖业,营造“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的水庄图景。
当然,村如其名,也非易事。嘉定区江桥镇幸福村,今年年初列入吴淞江沿岸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域。我曾到村里走过,违法搭建密布,垃圾肆意堆放,污水直排入河。“幸福村民不幸福啊!”现场调研中,一位区领导直言,并承诺年底“交账”。
让牡丹村开出牡丹花,让幸福村民真正幸福,平白到名字就说清道明的民计民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用意呢?
今日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希望,花开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