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瓦缸煨汤
李海流
本版选图 小夫
  文/李海流

  近日在我住的小区附近的一饮食店里出现了一家江西的老板开的民间瓦缸煨汤馆,店门口那一米多高的两口大瓦缸就准保让你不会认错门。待坐定,一罐清亮的煨汤送上前来,浓香四溢,还没喝已是舌底生津,待入口,浓厚绵长的滋味绕舌生香。

  据老板介绍,用瓦缸煨汤,在江西、福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当年明朝皇帝特别喜欢瓦缸煨汤,迁都北京后仍然念念不忘瓦缸煨汤,于是就叫人从江西景德镇专门往皇宫的御膳房运送了四个大瓦缸,以满足口福。

  瓦缸煨汤在一千多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逐渐运用了中医相生相克、调得阴阳的道理,在汤中使用一些滋补的中药,讲求材料搭配互补,使煨汤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缸中套罐的新方法,把原料罐放在一米的大缸中,以木炭火恒温煨制,密封不溢,味道更加鲜、香、醇、浓,而且营养又不流失。

  这瓦缸汤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要煨制这汤,单这瓦缸就有不少讲究:如做缸的料,取的是景德镇的土,缸好自然汤靓,用此缸煨出来的汤更能保持食物原有的风味。”老板告诉笔者。再看那缸,高大方圆,猛一看以为是酒厂的储酒罐,要不是热气逼人,还以为到了酒窖,进去之后,仔细一看,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民间瓦缸煨汤。

  民间瓦缸煨汤大多以土鸡、蛇、龟、天麻、猴头菇等为原料,材料大多来自农村的土特产,不是普通街市所能买到的,煨汤的材料很讲究,图的是原汁原味,这一点正符合现在都市人的消费心理。另外,瓦缸煨汤之法颇为独特,周长约两米的巨型大瓦缸里面一层一层摞上小缸,下以硬质木炭火恒温煨制达7个小时以上,由于使用缸中之缸气的妙法避免了直接煲炖的火气,煨出的汤不但鲜香醇浓,而且滋补益人不上火,小缸上盖前还要先加封一层锡纸,这样就可以避免汤的香鲜随蒸汽跑掉。

  更让人感到有点饮食文化内涵的是——在瓦缸的外部还写了一首诗赞曰:“民间煨汤五千年,四海宾客常流连。天下奇鲜一缸收,过了此店无此鲜。”看着这首诗,品着瓦缸煨出来的靓汤,真让我有点飘飘欲仙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目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家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2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蚕豆,佛豆?
美味豆芽菜
保存虾米放点大蒜
烤出别样风味
瓦缸煨汤
二维码扫描
新民晚报好吃周刊B10瓦缸煨汤 2016-04-21 2 2016年04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