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大兴安岭绿出亮光的时候,我跟随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到内蒙古根河市。
举目环望,只见四周群山起伏绵延,城中的潮查河静静流淌,楼群之间街道两侧尽是花草树木。这座中国最北最纯粹的林业县城,称得上天造地设。
这天下午,我们来到市郊的敖鲁古雅民族乡,拿一把鄂温克人赠送的表示祝福的杜香草走进山林看驯鹿。鄂温克的驯鹿很神奇,其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所以俗称“四不像”。据说姜子牙和圣诞老人的乘骑就是驯鹿。
当主人敲响用蹄壳做的盐罐时,喜欢舐盐的驯鹿们就像集合一样,从四处纷纷跑来。那些鹿崽跟鹿妈妈相依相偎,撒娇吃奶,挺逗人的。主人说,鹿崽生下4个小时就能行走,可半年以后甚至两年才断奶,真的调皮又可爱。这些驯鹿通人性,不咬人不踢人,也不认生。十几位作家都捧着苔藓一把把地去喂,听鹿叫,跟鹿玩,都快乐成撒欢的驯鹿了。
敖乡那错落有致的栋栋民居,鄂温克木刻楞式的特色与欧式建筑风格相融相济,和谐、大方、漂亮。走进鄂温克人家作客,喝鹿奶,吃肉干,看桦皮工艺品和各种家用电器,感受既古老又现代的民族生活,别是一番韵味。然后参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驯鹿文化博物馆,看3个展厅的实物、图片和录像,作家们仿佛穿越在鄂温克人悲壮而辉煌的历史之中,长了见识。
黄昏时分,敖乡西侧那几座高高的尖尖的撮罗子,紧偎着并不高大的山,宁静,默然,好像独守着一截历史和那轮落日。撮罗子对衬着现代的建筑,尤显古朴、深邃、久远。我没有走过去,只是瞭望,发现暮色四合中撮罗子的影子模糊了,尽管依然坚韧。身边的那些人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人。
又一日,车到静岭,高高矗立的冷极标志吸引大家围观。在中国,根河的冬天最冷,绝不是瞎说。央视记者做过演示:拿一根麻绳放进水瓶子,再把麻绳扯出来,几秒钟后麻绳冻成冰棍了。在冷极的标志下,作家采风团合影留念,头上是夏日的太阳与冬天的冰溜子。
下山到冷极人家作客,村妇打扮的女主人摆出一桌山里饭菜:黑木耳、野蘑菇、小笨鸡、河鱼、山菜……大家吃得欢快,满嘴生香。
女主人说,冬天若能来冷极人家,可以睡土炕、烤火炉、做冰灯、包饺子、放鞭炮,再到山上观雪、玩雪、亲近雪、体验雪,那就是一个爽。
离开时,女主人把我们送上车,她招手说,最寒冷的地方是最给力最热情的地方。
这么多天过去了,每每想起根河,就想到这句话:最寒冷的地方最给力最热情。
还有那群驯鹿、那些撮罗子、那鄂温克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