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命的情书
李思源
  李思源

  那是50年前的初恋。

  大学一毕业就有人为我介绍了一位医学院毕业的女生,无论品貌还是专业,她都比我强多了。我是学理工的,有些笨嘴拙舌,于是就写情书。但文笔太差,只好三言两语后就大量抄袭中外名著,像《诗经》中“关雎”之类的佳句或全诗。

  有时为了表现自己,还用外文原文的。如普希金的《致凯恩》,英格兰诗人彭斯的《我爱像一棵红红的玫瑰》等。

  她最喜欢《致凯恩》,曾经不止一次地要我背诵。在公园的小径上,我轻轻地背诵着:“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她的脸上会泛出一片红晕。

  没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红卫兵抄家时发现了她珍藏的我那束充满“封资修”的情书,批判之后把她送进了牛棚。我们家是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老运动员”,所以也只能掩面而泣了。

  后来因为边疆严重缺医生,就把她送到新疆去“戴帽立功”,她曾几次自杀未遂。

  我总感到是我害了她,几次想联系她,并表示我愿意像“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义无反顾地陪着丈夫充军西伯利亚那样去新疆。她拒绝了,要我照顾好家人,并不断地改变行迹,最后失去了联系。

  我知道她性情刚烈,从粉碎“四人帮”后,我就不停地找她。只知道她落实政策后去了美国,结婚生子了。但我赎罪的心情却越发强烈了,至少想当面为她的苦难向她道个歉,但始终杳无音信,我就拜托在美国的亲友和学生帮我寻人。

  差不多过了十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来信。信封上没有寄信人地址,信纸注明有两页,第一页是白纸;第二页是普希金诗集《致凯恩》的复印件,空白的地方有一行我熟悉的字迹:“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十日谈

  情书

  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埋藏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明起请看一组《红色记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8版:艺术专版
水调歌头 丙申生日
二战时一部德国电影
加勒比海边
根河
手风琴哟手风琴
阅读札记
致命的情书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致命的情书 2016-04-30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