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话,俗称“大书”,演员只说不唱,叙事中有“起角色”,演技中注重说、噱、演(包括口技),传统书目有近60种。中国最早说“大书”名家是明末清初的柳敬亭,与柳齐名的是苏州评话名家吴逸。在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先后出现苏州评话演员金秋泉、何云飞、金耀祥、姚士章、程鸿飞、黄永年、郭少梅、叶声扬、凌云祥等人,他们说的书目有《五虎平西》《金台传》《水浒》《五义图》《绿牡丹》等。由于他们说表各别,互相斗技,便为民国年间评话书坛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
民国书坛,说《英烈》《三国》《济公》各有四大家。有的擅长“起角色”,出现了“活关公”“活秦琼”“活周瑜”的称号,陈浩然用小嗓子演济公,观众称其“小济公”;有的讲究“肉里噱”;还有的演员古文功底较好,在说表中渗透了不少历史知识。
余生也晚,迷恋评弹,始于在苏州童年。我从电台中听的第一部评话是苏州艺人曹汉昌说的《岳传》。后来从苏州迁居上海,敝舍离大华书场不远,我在小学四年级时每天下午去书场听吴子安说《隋唐》。吴先生说表生动,抑扬有致,把秦琼、单雄信、李元霸等18条好汉说得有声有色,实在比上课时的语文教材生动多了。
上班辰光,工作蛮忙,听书只能偶然为之,退休后,日日与评弹结缘,在好友程功兄帮助下,陆续觅得评话书目几十个,说出来蛮精彩。
苏州评话过去有八大响档,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顾宏伯的《包公》、吴君玉的《水浒》、金声伯的《七侠五义》、曹汉昌的《岳传》、陆耀良的《三国》、姚声江的《金枪传》。当然,唐耿良、汪雄飞、张国良也说《三国》,张效声与朱庆涛也说《英烈》,王溪良也说《隋唐》、祝逸伯与金声伯也说《包公》,各具风格,各有其妙。这八档响书中,张鸿声说“反武场”、吴子安说“捉鹦鹉”、顾宏伯说“斩郭槐”、吴君玉说“斗杀蒋门神”、金声伯说“三试颜仁敏”与曹汉昌说“龙门败十将”,尤见功力。
这些书目,老书迷都听熟了。我再来介绍两位,前一位是苏州吴中区评弹团的唐紫良。他祖父唐再良是上世纪40年代说《三国》的名家,顾又良、唐耿良出其门下。唐紫良有三部书蛮出名,一部是《山东马永贞》,一部是《十二金钱镖》,还有一部是《乾隆下江南》,唐紫良说表细腻,妙语连珠,说弄堂书尤其发噱。
还有一位殷小虹,他也有三部书很叫座。一部叫《江南八大侠》,一部叫《血滴子》,另一部叫《三盗万年青》。清宫斗争,在他口中演绎得煞是好听。另有周玉峰说的《常州白泰官》也相当不错。传统评话书目比较好听的有沈笑梅的《济公》、杨子江的《于成龙》、卢绮红的《粉妆楼》、潘伯英的《张汶祥刺马》、张树良的《西游记》。关于武侠公案书目,有苏州老艺人胡天如的《彭公案》,汪正华的《小五义》,沈守梅的《宏碧缘》与吴新伯的《绿牡丹》。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期间,民间传说甚多,因此评话书目也层出不穷。除了吕也康的《康熙皇帝》,还有庞志豪说的60回《乾隆下江南》。
笔者收集到的传统评话书目,大约有四五十种之多,而同一书目,由不同艺人“口吐莲花”,各表一说,惟妙惟肖,各有各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