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0日《新民晚报》发表的拙文《吴建民的航班》,引起了很多朋友的热议,其中不少意见非常有价值。于是再写几句,为的是把这些意见公之于众。
好几位朋友提到,对民航管理的实况,我们一无所知,只是不断亲历受损,直至被损害到麻木的程度。是这次吴建民之死把我们惊醒了。现在倒真是怀念过去那种有深度有思考的报告文学,或退而求其次,报界曾十分流行的“新闻大特写”也行,即由记者深入调查民众感兴趣的问题,既让大家了解真相,又能促进问题的解决。现在这类文体仿佛都已消失了。现在有些记者所写的恰恰是民众不感兴趣的问题,有时明明没兴趣却强使你有兴趣,把小小话题说得耸人听闻,把内容搞得热闹俗艳,据说这叫娱乐化,但看过之后并不让人愉快。许多不应有的麻木状态,与新闻的缺位是否也有关系呢?试想,如有记者对民航长期普遍的延误现象作跟踪调查,那是一定会大受读者欢迎的。
对航班管理,朋友间也大多不信其无法管好。现延误理由大致有二,一是气象问题,二是流量限制。对前者无话可说,毕竟安全第一,该延误就得延误。对后者,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为的管理不善,或虽有办法但办法还未使尽,如新的航道未能开辟,或调度不合理等,那就需要改革、整顿,须尽快改变现状。第二种,是流量确实已经到顶了,那咋办?也好办,依据常识,那就实事求是,按实际流量减少航班,不出售那些根本不可能按时起飞的机票。这就好比一个剧场,明明只能坐一百人,却要售二百张票,到时依然像模像样检票,然后把后面一百人引入一间空屋,锁上门,让你坐等一小时,才允许转入剧场;再后面的观众又依次引入空屋,锁门,呆坐;最后那几批,就由日戏变成夜戏,让你看到半夜回家。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自身作业似乎都完成了,但观众这无端被关的一个多小时算什么?说得难听点,几已形同非法囚禁。偶尔遇上特殊情况人们还可理解,如果是有预谋的安排,那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这种反常现象,怎么会无人阻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成为一种“常态”?或曰:流量常有意外变化,事先不会那么清楚。但偶一出现者为意外,天天如此,还能称意外吗?将概率计算一下,把按时起飞率极低的那部分航班取消,做到“无按时起飞把握的机票不卖”,如已卖出却飞不了,就要讲信用,作赔偿——这样的民航,才是诚恳、可信任的民航。
民航是窗口企业,是有巨大国际影响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能让民航拖后腿。希望这次吴建民之死,能使中国民航幡然改观,并使那种不应有的麻木变成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如此,才可告慰这位曾为中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