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长老平生潜心佛典,对佛学深有造诣。他十分重视对佛教学术的研究。
真禅长老深深感到,数千年的佛教文化遗产亟待整理,当代出现的一些新的佛学理论也值得深入研究。在《佛教与文化——对信众的一次讲话》中,他说:“从历史上看,佛教的兴旺不兴旺,发达不发达,主要是看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怎样。我们说,隋唐是我国佛教的全盛时代,主要是那时候佛典的翻译规模空前,同时高僧辈出,独立撰著佛教著作之风盛行。所有他们撰写的佛教著作,在数量上要比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典多得多。又如,我们说,民国年间,是中国佛教在近代的复兴时期,也是指那时的佛学大师和居士们撰著了大量著作。”从历史的经验出发,真禅长老提出:“我们今天弘传佛教,不仅仅是开放寺庙,供信徒瞻礼和供游客游览。主要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要撰写佛学著作,整理佛教经典,发挥佛教义理,特别是要发扬佛教义理中积极的部分,为我们今天四个现代化服务。”为此,真禅长老常在繁忙的法务活动和国际交往之余,抽出时间撰写佛学著作。
自1979年就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和玉佛禅寺方丈到1995年圆寂,在短短的17年中,真禅长老先后出版了《玉佛丈室集》10集和《上海玉佛禅寺丛书》27种。此外,尚出版有《佛法·社会·人生》《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真禅禅藻集》和《玉佛禅寺》画册等。主编的著作有《上海玉佛禅寺建寺一百十周年纪念特辑》《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佛像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纪念特辑》《持松法师论著选集》《应慈老法师圆寂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等。这些著述和文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关于阐述佛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如《论人间净土》、《佛学·社会·人生》等,也有注释佛教经典方面的著作,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等;既有关于参访、弘法方面的著作,如《玄奘求法之路巡礼记》《西藏朝圣记》《云南参访记》等,也有关于国际交往方面的著作,如《澳洲弘法纪行》《天竺纪行》《泰国弘法记》、《欧洲七国弘法记》等;既有关于高僧传记方面的著作,如《缅怀禅门尊宿虚云老和尚》《纪念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在亲近圆瑛大师的日子里》等,也有诗词方面的著作,如《真禅禅藻集》等。
所有这些著作,都贯穿着一条爱国爱教的红线,其中尤以《佛法·社会·人生》一书最为典型。该书共收文章13篇,其中有一篇题为《谈谈佛教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可说是真禅长老著书立说的宗旨。在这篇文章中,真禅长老对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都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得出了佛教一定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结论。
十日谈
一真见禅心
寺庙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请看明日本栏。